难忘的岁月,难忘的老师
——读武中信先生的文章《拜访刘绍棠》所引起的回忆
冀中汉
昨天在《淀南新韵》文友群里,阅读了邓增艳老师转发的武中信先生的文章《我和哥们与富婆陈丽华的交往》。读完这篇文章后,在文后的《武中信文集》里又阅读了武先生的几篇文章,其中《拜访刘绍棠》一文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章记写了作者与时任原河北师范大学副教授(后来晋升为教授)兼华北石油教育学院客座教授丛药汀先生到北京,邀请著名乡土作家、也是“荷花淀派”著名作家刘绍棠先生,到华北石油教育学院为该院师生讲课的事情。
武先生记述该事时间为“一九八七年六月的一天”。我在此特别指出,武先生时间记忆有误。刘绍棠先生到华北石油学院讲学时间应该是一九八六年六月上旬,因为当时我是首批考入该院中文专业的学生,绍棠先生被接来后第二天,就在该院新翻盖的礼堂给文科师生讲了一个上午的课。我记的绍棠先生讲课的题目是《50与37》,绍棠先生亲口说得这个题目,也解释了这个题目的含义,意思是他今年50岁,搞文学创作已经37年了。
当时我坐在礼堂的第一排,近距离地聆听了绍棠先生精彩的讲课,享受了一场文学艺术的盛宴。
绍棠先生时年刚刚五十岁,他体态略胖,红光满面,身体健康;他侃侃而谈,妙语连珠,烟不离手,偶尔喝口水。讲座的最后环节,是绍棠先生回答学生们提出的问题,绍棠先生一一作答。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调到华北石油管理局呼和浩特炼油厂子弟学校工作,认识了绍棠先生的表妹——呼市新城区教育局教研室主任王爱勤老师。王老师与绍棠先生是姑舅表兄妹,从小一块玩耍,感情很深。九十年代中后期,王爱琴老师创作并在《呼和浩特晚报》连载长篇纪实文章《忆绍棠》,我每期都拜读,从中加深了对绍棠先生的认识和对其作品的理解。
刘绍棠先生1997年3月12日因病去世,享年61岁,真是英年早逝啊。
前两年,在手机上看了一篇文章,写的是绍棠先生被划为“右派”后,被发配老家通县儒林村,在文革期间邂逅少女杨广琴并与之交好的故事。昨晚,又看到了这样的文章。
这个叫杨广琴的姑娘,朴实美丽,在动乱的年代里,给予了绍棠先生莫大的帮助。她和乡亲们积极支持绍棠,坚持不批斗他,即使自己因此丧失掉了保送上大学的资格,也并没有丝毫后悔。正是因为杨广琴还有乡亲们做的这些,才使得绍棠免于进一步遭受打击,那段时间,因为长期在农村,绍棠也曾一度和家中的妻子少了联系,杨广琴就是他最亲密的人,也是最懂他的人,他们互相爱慕,但十年中始终维持着最纯洁的关系。1979年的时候,绍棠终于被彻底的平反,他要离开乡下回城市了,但他放不下杨广琴,第一次大胆地提出要带她走、要娶她,但是杨广琴却并没有答应刘绍棠,而且很快就嫁给了当地的一个男子。绍棠临终前曾给杨广芹写信,希望杨广芹把他们两人的交往过程写下来,2013年,由杨广芹口述的《心安是归处:我和刘绍棠》已经正式出版。
绍棠有一子两女,小女儿叫刘松苎,其夫就是著名的网络大V司马南先生。
1985年9月,我所读的教院中文系给我们安排了《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程,而教师就是丛药汀先生。
丛药汀先生教授我们时年已57岁,虽然岁月的沧桑布满了他的脸颊和眼角,大背头上华发丛生,但声音洪亮,精神抖擞。
他第一次到我们班教室,拿了一摞打印稿,让班长给每名学生发了一份印着许多当时非常出名的诗作。然后他说:《中国当代文学史》三本书你们自己学习吧,这一学期我给同学们讲析中国当代诗坛上声名流金的青年诗人诗作,期末考试,就从三本书里出50分的试题,另外50分就从这些青年诗人的诗作中,选出几首诗,用你们的头脑去分析和评价。
我记得打印稿上印有北岛、舒婷、顾城、江河、徐敬亚、杨炼、梁小斌、王小妮、芒克、食指等人的诗作。丛先生讲起这些人的诗作来,神采飞扬,手舞足蹈,说到激动之处,长发的丛先生会激昂地甩动自己的头发,然后高声朗读起他们的诗作。
课间休息时,丛先生便会从口袋里掏出香烟,递给围着他的男生们,自己也点上一支烟,惬意地抽起来。
教我们时间长了,我们从他的嘴里和别的老师嘴里,听到了关于他的故事。
丛先生原名胡绍煐,字药汀,1928年10月出生于河北省蓟县(现天津市蓟州区),1946年初中毕业后参加革命,曾担任冀东联中(似应是通县潞河中学)教导干事和团委书记,后加入中国共产党。高中时,介绍他的小师弟刘绍棠入党。1958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期间曾任校学生会主席和校三人甄别定案领导小组副组长。大学毕业后,从先生先后担任河北北京师范学院(现河北师范大学)教师、现当代文学教研组组长,以及华北人民大学(即中国人民大学)中文、历史、外语三系总负责人。他还曾担任河北化工学院(现河北化工医药职业学院)革委会副主任和河北师范学院(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副主任等职务。丛先生应该说在他们那一代教师中,是一个革命资历很深的老师。据他的南开大学同学,教授我们古代汉语的张西萍先生讲:药汀先生六十年代初期,担任过某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因屡屡抗上被免职,回到学校继续教书。他也爱喝酒,常常喝醉酒后大骂社会上的不公正事情,激动之后,把桌子掀翻了。我想,丛先生是一个性情中人,具有家国情怀,当心中郁闷到极点时,块垒就会爆发。
除了教学和行政工作外,药汀先生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和作家。那时,他经常在诗歌刊物上发表他的诗作,每次发表诗作后,总是购买一些刊登他诗作的杂志,我们都给他买了。那时,报刊杂志包括书籍都很便宜,一本杂志不过几角钱,我们都是带工资上学的,这点小钱,根本不在话下。
丛先生的艺术创作井喷期是在退休以后,出版了多部诗集和诗化小说,如《深沉的眼》、《雪域精灵》和《火鸟蓝狐》等。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也表达了他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药汀先生是一个热情如火、才思敏捷、激越放达的人。他敢于打破学生们的“畏惧”与界限,以平等的态度与他们交流。他的宿舍经常成为学生们的聚会场所,大家在这里海阔天空地聊天,无拘无束。药汀先生非常信赖与欣赏学生们的“胡说八道”,他始终都是一个平等的讨论者,有时甚至是一个倾听者。这种平等与亲切的氛围,让与他交游的学生都被他深深吸引。虽然我没有找到关于从药汀先生的最新新闻,但可以从他的经历和作品中看出,他是一位深受学生喜爱和尊敬的老师。他的才情与坦率、热情与真诚,让他在学生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作品也以其独特的见解和深刻的思考,赢得了读者的广泛赞誉。
感谢丛药汀先生,是他给我们这些已经工作又上大学的文学青年普及了一下新时期新诗人的诗艺,使我至今还记得朦胧诗派及其那些青年诗人。尤其是女诗人舒婷,当时对她崇拜得不得了。我的期末考试一项,就是评析舒婷的《致橡树》,题目是《纯洁平等爱情的宣言——评析舒婷的诗致橡树》,获得了95分。进入新世纪后,文学网站风起云涌,我把这篇文章发到了大型文学网站《心缘之梦》,美女编辑梦静依依制作成了精美绝伦的音画帖子发表在该站,受到广泛好评。为此纪念,特把梦静依依的留言贴在下面:
发表人:梦静依依 发表时间:2007-9-8 2:33:00
发表人邮件:mengjingyiyi@163.com
《致橡树》是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我的心弦。在我年轻的时,就熟读过这诗篇,它让我感到有明丽的隽美,流畅的思维,这“朦胧”的诗再次今天读来,更让我懂得它的寓意。它虽然没有以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念和爱意, 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开朗地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这首富于理性气质的诗却使人感觉不到任何说教意味,却让我感觉得到它是人间最纯洁平等爱情的宣言,我因而更被其中丰美动人的形象所征服。啊!让我做一棵橡树吧、或者一棵木棉,一棵小草,甚至做你脚下的土地。
1985年11月20日,在课间,我拿着《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一书,请丛先生在扉页上题写几个字,作为纪念。药汀先生丛口袋里拿出钢笔,潇洒流畅地写下了这样十几个字:愿与春和同志共同探讨学问 丛药汀 一九八五年十一月二十日。
总而言之,从药汀先生是一位性格色彩强烈、才华横溢的诗人、作家和教育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和感人故事,他的作品和思想也对中国文学和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与丛药汀先生分别将近四十年了,虽然没有再见过他,但他的音容笑貌时常展现在我的脑海里。丛先生今年97岁高龄了,听说身体还可以。在此,我衷心地祝福药汀先生身体健康,寿比南山。
感谢武中信先生,是他的文章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忆起来刘绍棠和丛药汀两位先生。
最后,请让我把丛药汀先生的手书其诗《火鸟》做结吧:
(毕业照有与丛药汀先生的合影,翻箱倒柜,始终没有找到,只好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