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封建的大清王朝,在灾荒之年也会拨赈灾款

  就连封建的大清王朝,在灾荒之年也会拨赈灾款。这是史书和官方档案里常见的事。朝廷开仓放粮,地方官设立粥棚,甚至下旨减免赋税,似乎一片仁心昭示着“圣明天子体恤苍生”。但如果我们仅凭这些零星的举动,就对大清王朝心生感激,那就恰恰落入了统治阶级的叙事陷阱。

  问题的根本在于:灾荒为什么能造成大规模的饿死?自然灾害的发生,本无可避免,但天灾为何能迅速演变成人祸,成为饿殍遍野的惨剧?原因在于封建制度的压迫。

  在清朝,农民长期背负沉重的赋税、徭役,本就没有积蓄与余粮,一旦风调雨顺被打破,立即陷入生死存亡的境地。也就是说,灾荒并不是单纯的“天灾”,而是“天灾”与“人祸”相叠加的结果,而这“人祸”就是清王朝本身制造的。

  因此,所谓“赈灾”,本质上只是统治阶级把从农民那里榨取的财富,又返还了一小部分。百姓平日里辛苦劳作,粮食与银两大部分都进了官府和地主的腰包,到了灾荒年,皇帝下旨开仓赈济,其实就是把百姓自己的东西,返还一点点给他们。

  更可笑的是,这种“返还”却被粉饰成“皇恩浩荡”。逻辑就像一个强盗抢了你十袋米,等你快饿死时丢回半袋,然后要你叩头谢恩,说他还有点良心。这荒唐逻辑,古今皆然。

  更何况,清朝的赈灾大多名义大于实际。乾隆、嘉庆年间多次出现大饥荒,朝廷的上谕里写得漂亮无比,“赈济四方,体恤苍生”,但落实到地方时,官员层层盘剥,赈灾粮往往被贪污,灾民根本吃不到。很多时候,朝廷文书里一片仁爱,而民间现实却是“粥棚空空如也,饿殍遍地”。

  赈灾确实存在,但其效果常常只是象征性的,救得了极少数人的一时之命,救不了多数人的长久之苦。

  我们若只是盯着清王朝的赈灾,不免会被表象迷惑,觉得“统治者并非完全冷酷无情”。可事实是,赈灾本身从未触动制度的根基。就像给溃烂的伤口贴一块膏药,看似安抚,却遮不住背后血肉模糊的现实。

  灾荒之年,百姓流离失所,朝廷拨些赈款,史书就会写“圣明天子体恤苍生”。而真正的民间景象,却是饿殍遍地、易子而食。即便偶有些施粥、散粮,也不过能救极少数人于一时,无法改变长年累月的压榨与困境。

  清廷赈灾,从来不是出于对百姓的怜悯,而是出于对统治的担忧。历史上一再证明,灾荒往往孕育起义。黄巾军是这样,明末李自成、张献忠是这样。清廷深知此理,所以他们宁愿拨一些钱粮,也不愿看到百姓揭竿而起。

  换句话说,赈灾是一种“买安稳”的手段,是统治机器自我修补的方式,而非真正的仁政。百姓的生死从来不是统治阶级最关心的事,他们在意的,是这条绳子是否绷得太紧,是否会断裂。

  如果仅仅把这种逻辑当成历史遗迹,那就天真了。其实它在今天依然以另一种形式存在。我们常常会看到各种“救济”“补贴”“纾困资金”的宣传,声势浩大、新闻满天飞。但到了实际操作中,却往往层层打折,能真正落到普通人手里的寥寥无几。

  更讽刺的是,这些钱从哪里来?依然来自普通劳动者的血汗。本来就是老百姓自己创造的财富,被集中到权力与资本手里,再零零星星返还一点点。然后,还要求百姓感恩戴德,歌颂恩德。这种逻辑,与“皇恩浩荡”如出一辙。

  这些所谓的救济补贴,根本不能触动结构性的矛盾。比如清朝的赈灾,只能延缓饥荒带来的社会动荡,却无法改变农民长期被剥削的处境。同样,资本主义的补贴和救济,也只能缓解眼前的困难,却不能改变劳动者工资长期偏低、社会保障不足、资本疯狂攫取剩余价值的现实。施舍不是解药,只是麻药。它能让人短暂忘记痛苦,却无法治愈制度的病根。

  更重要的是,这些零星的“施舍”常常被用来包装统治的合法性。清朝的圣旨里说:“天子仁爱,体恤苍生。”

  而今的宣传口径里也会说:“我们在为民解忧。”可真正的困境从来不是因为没有一碗施粥,而是因为整个社会运行的逻辑设计就是安排让大多数人常年过着被压榨的日子。施舍不是解药,而是麻药。它让人暂时不喊痛,却遮掩不了根子上的病。

  清朝的赈灾,终究没能挽救它的衰亡。哪怕乾隆年间赈灾遍布全国,哪怕慈禧临危时号称“倾国之力赈济”,大清还是在一次次灾荒、一次次农民起义、一次次民族危机中,走向了不可避免的灭亡。因为人民最终明白,靠统治者的恩赐,不可能换来真正的生路。只有打破旧制度,才能赢得新的未来。

  这一点,历史从未失效。我们看到的那些救济、补贴、纾困,不过是资本主义体系自我修补的方式。它们能缓和一时的不满,却不能阻止深层矛盾的积累。资本主义周期性危机的铁律,从不会因为几笔纾困资金而消失。就像清朝的粥棚救不了大清。它所能做到的,不过是延缓爆炸的时间,让矛盾积蓄得更深、更烈。

  资产阶级总以为,百姓得到一点施舍,就会心怀感恩,从而继续忍受压迫。可历史一次次证明,人民的忍耐是有限度的。那被榨取到极点的愤怒,一旦突破麻药的麻痹,就会转化为推翻旧世界的力量。到那时,任何施舍都无济于事。

  所以,当有人劝我们去感谢清王朝的赈灾,实质上就是劝我们接受这样一种逻辑:哪怕你被制度压榨得喘不过气,只要偶尔得到一点施舍,就该心怀感恩。可是历史已经证明,大清的赈灾救不了它的灭亡,正如救济与补贴,也救不了资本主义的危机。因为问题的根源不在于“缺一碗粥”,而在于这整个社会关系本身是建立在压迫和不平等之上。

  人民真正需要的,不是资产阶级偶尔的怜悯,而是属于自己的权利与尊严;不是在饥荒时得到一点施舍,而是彻底打破让他们永远依赖施舍的逻辑。清王朝的覆灭,就是因为人民最终明白了:与其等人施舍,不如靠自己打破那套不公的秩序。

  历史的教训,至今仍在回响。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