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前苏联是不是修正主义?

  修正主义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一个具有特定政治内涵的严肃概念,它指的是篡改、歪曲、否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实则推行资本主义路线的思潮与实践。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观点,特别是毛泽东同志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视角来看,自赫鲁晓夫上台至其后的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统治集团及其推行的路线,在本质上已经蜕变为修正主义。判断一个政党或国家的性质,首先要看其指导思想,而苏联修正主义的理论背叛集中体现在赫鲁晓夫集团的系列论述中。

  赫鲁晓夫提出了“三和两全”路线,即“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以及“全民国家”、“全民党”的理论。这一路线完全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和平过渡”否定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一般规律的科学论断,幻想通过议会道路“和平长入”社会主义,这实质上是取消革命;而“全民国家”和“全民党”则抹杀了国家的阶级性和政党的阶级性。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在社会主义阶段只能是无产阶级专政,而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宣称“全民”性质,就等于放弃了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专政,为资产阶级思潮在党内和国内的泛滥打开了大门。此外,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全盘否定斯大林的“秘密报告”,其方式和方法是极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者应当辩证地、历史地评价历史人物,但赫鲁晓夫此举并非为了总结经验教训,而是为了从根本上否定苏联的无产阶级专政历史,为他推行一整套修正主义路线扫清障碍,在意识形态上造成了极其恶劣的思想混乱。

  理论上的背叛必然导致实践上的蜕变,苏联修正主义集团在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导致了社会主义基础的瓦解。在经济层面,苏联模式虽保留了计划经济的形式,但其内在逻辑已发生改变。它大力推行“利润挂帅”、“物质刺激”,将利润作为衡量企业成败的核心指标,强化了商品货币关系,而不是致力于逐步消灭三大差别。这导致了一个脱离群众、享有特权的“官僚资产阶级”集团的形成,他们掌控着生产资料的实际支配权和生活资料的优先分配权,不再是无产阶级的代表,而是新的剥削阶级的雏形。在政治层面,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对外推行“霸权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政策,对内实行高压统治。此时的“专政”不再是大多数人对少数剥削者的无产阶级专政,而是少数特权官僚集团对广大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专政。它出兵捷克斯洛伐克、挑起中苏边境冲突、入侵阿富汗,其行径与帝国主义无异,完全背叛了社会主义国际主义原则。与此同时,在意识形态领域,修正主义路线统治下的苏联社会集体主义精神沦丧,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想日益盛行。党的干部追求特权和生活腐化,与人民群众尖锐对立,文艺作品不再歌颂工人阶级和社会主义事业,而是充斥着小资产阶级情调和西方腐朽文化的模仿,无产阶级的思想阵地由此彻底丢失。

  这一系列的蜕变过程清晰地表明,此时的苏联虽然还顶着“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名字,挂着列宁和马克思的画像,但其内核已经改变。毛泽东同志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修正主义上台,就是资产阶级上台。”一个通过革命建立的无产阶级政权,由于党内资产阶级篡夺了领导权,推行一整套修正主义路线,最终导致资本主义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全面复辟。它对内剥削压迫人民,对外争夺世界霸权,其社会性质不再是社会主义,而是社会帝国主义——即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帝国主义,这是修正主义路线的必然恶果。

  因此,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分析,可以得出明确结论:自赫鲁晓夫集团开始,苏联已经不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其统治集团是地地道道的修正主义集团,其国家性质是社会帝国主义。这一深刻的历史教训警示全世界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防止资本主义复辟,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苏联的灭亡,不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失败,恰恰是背叛马克思主义、滑向修正主义的必然结局。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