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郭松民:怎样才是尊重抗日英烈?

  “国民党的封建性和买办性,大大降低了中国的抗日效能,直接导致诸多会战的失败……”

  作 者 | 郭松民

  01
  前两天,我写一点文字,揭露一些人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编造根本不存在的“国军英雄故事”,蓄意欺骗社会公众,并主张对“国军抗战伪史”进行清理,有人就按捺不住,跳出来指责我“不尊重牺牲的抗日英烈”。

  这是血口喷人。

  我一向认为,所有在抗战中牺牲的国军将士,都是值得尊重的抗日英烈,都应该被后人铭记与缅怀

  问题仅在于,怎样才算真正尊重抗日英烈?

  在我看来,尊重国军抗日英烈的最好方式,就是揭露蒋介石、国民党的腐败无能,如此,才能告慰英烈的在天之灵。

  举一个例子。

  台儿庄战役初期,川军王铭章师长率领122师三千余人坚守滕县,面对日军精锐矶谷师团的猛攻,情势危急。

  此时,国军中央军汤恩伯的二十军团,就在进攻滕县的日军侧后。

  二十军团是蒋介石嫡系,装备精良,配属德制重炮,总兵力近八万人。

  但汤恩伯畏敌如虎,置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火速增援滕县的命令于不顾,逡巡不前,坐看滕县经过三天三夜苦战后陷落,122师全军覆没,王铭章师长殉国。

在滕县殉国的王铭章师长

  汤恩伯不增援滕县,还怀有这样阴暗的盘算:借日军之手消灭杂牌军。

  这也是中央军内部的默契,得到蒋介石的鼓励。

  蒋介石、汤恩伯如此行为,对抗日大业造成的损害是巨大的,难道不应该揭露和批判吗?

  再举一个例子。

  1944年的衡阳保卫战,是抗战后期一场引起国际瞩目的重大战役。

  整个战役持续了47天,守卫衡阳的国军第十军伤亡惨重。

  但是,衡阳保卫战到了最后关头,据说发出了“最后一电”,声称要“来生再见”的军长方先觉,居然带着一众师长投降了!

  第十军高级将领的投降,难道不是对在衡阳保卫战中牺牲的普通国军士兵的最大背叛吗?

  现在一些人,编造各种理由为方先觉的投降行为开脱,甚至要在银幕上把他塑造成中流砥柱式的英雄,这不等于在衡阳保卫战牺牲者的坟头上跳舞吗?可曾有一点尊重抗日英烈的意思?

  更离谱的是,当方先觉被“营救”回重庆之后,蒋介石为眼前狭隘的政治算计和自己的面子,竟给方先觉授勋。

  方先觉投降时,并未得到重庆统帅部的命令,所以是擅自投降,在任何国家,都要被军事法庭审判。

  所以,蒋介石给方先觉授勋,等于是对在衡阳牺牲的第十军烈士的公然羞辱。

  在今天,纪念抗战胜利的日子,只有揭露并批判方先觉的投降行为,揭露并批判蒋介石对投降的包庇与纵容,才是真正尊重国军抗战英烈——难道不是吗?

  02
  国民党腐败无能的根源,一是封建性,二是买办性。

  封建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国军内部派系众多,山头林立。

  就大的方面来说,分为中央军与杂牌军,在中央军内,又有何应钦系、陈诚的“土木系”、胡宗南系、汤恩伯系,还有所谓“嫡系中的杂牌”薛岳系、卫立煌系,等等。

汤恩伯

  在杂牌军里,又分东北军、西北军、川军、桂系、粤系、晋系等,不胜枚举。

  这些派系与山头,相互倾轧、掣肘,蒋介石又一直处心积虑地要借抗日消耗、消灭杂牌军,以形成黄埔系清一色的局面。

  所有这些,都大大降低了中国的抗日效能,直接导致诸多会战的失败,并促使许多杂牌军将领落水当汉奸。

  其二,是国军内部残酷的阶级压迫,体现为大量士兵非战斗死亡——因为长官喝兵血,士兵给养被克扣,许多人冻饿病而死,以及壮丁的惊人死亡率。(网上有详实的数据,这里不展开)

  买办性则体现为,蒋介石自始自终对依靠中国自身力量打败日寇毫无信心,只能等待英美拯救。

  这种心理在抗战前期造成了淞沪会战的惨重伤亡——蒋介石为了唤起英美的“同情心”,把中国原本有限的国防力量摆在一个日本可以充分发挥海空优势的战场。

  在抗战后期,蒋介石笃定英美必胜,更加消极,一心搭美国便车,把抗战变成了一种有利可图的生意,不断索要美援,却迟迟不肯对日反攻,导致中国虽然号称战胜国,但遭受的领土损失,有甚于战败国。

  昨天是七七事变纪念日,很多官微又在说“不能忘,不敢忘”之类的话。

  在我看来,纪念抗战,不揭露国民党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真面目,不总结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失败的教训,一言以蔽之曰,不清除封建性和买办性,不仅对不起抗日英烈,更可能重蹈覆辙。

  说是不能忘,实际上已经忘的差不多了。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