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汤建林:江夏考

江    夏    考

20250630

大  纲

缘  起

一、文化符号到地域名称

(从文化符号到地域名称的演化过程)

二、地名与文化的相得益彰

(在地域名称演化过程中的文化内涵的嬗变与发展)

三、实至名归的光辉历程

(历史担当的激烈和顺应历史的坚韧及创造历史奇迹的辉煌)

结  语

 缘  起

  江夏,湖北省武汉市新城区的名称。它又是一个古老的名词,其负载的文化内核历经三千余年的沉淀与发展焕发出时代的光彩,它给予湖北中部崛起战略支点建设以文化支撑,它为武汉在长江中游城市圈龙头作用提供精神动力。

  江夏地域版图从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6年)设立沙羨县到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设立江夏县并且与江夏郡郡县同治,最终今江夏继承这一历史冠冕,不算东周末楚国宣王时期{公元前369—前340年}设沙羨县{历史文献暂时没有发现确切行政版图}这一行政区划内核大体稳定。无论是说实至名归还是历久弥新,其历史意义一直如血液般流淌,鲜活。

  江夏作为一个文化载体,从西周初年到如今三千多年,一直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嬗变与发展,在不同的时代,焕发出时代的光彩。

一、文化符号到地域名称

  江夏文化符号到地域名称的历史脉络:西周(江夏族群)-东汉战国(楚设郡县)-秦代(南郡沙羡)-西汉初年(南郡沙羡)-西汉武帝(江夏沙羡)-魏晋(汝南沙羡)隋代开皇(江夏郡县)-唐代开始(江夏沿用)-中华民国(武昌县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武昌江夏)

  江夏这个文化符号到地域名称,有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而在近千年来的历史文献中,无数学者都是将它作为地名而存在的,一直到公元二十一世纪,随着湖北考古文博事业的发展,曾国贵族大墓出土的器物铭文中揭开历史的面纱,它的文化符号性质,才显露在世人面前。

  千年来作为地名存在的由来。

  有学者研究认为,最早实行郡县制的不是战国时期的秦国,只是秦国战胜了七国,实现了一统天下之后,实行郡县制才有了历史文献记载。早在战国七雄争霸的时期,最早实行郡县制的是楚国,在楚国中期,设立过江夏郡,沙羡县是否属于江夏郡,由于没有历史文献记载,加之江夏一词的文化底蕴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没有人深入研究。从几十年来的考古文博事业的发展,楚国贵族大墓以及其它楚国墓地出土的简牍帛书,楚国文化中的夏文化底蕴深厚,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江夏一词作为地名存在的文字,最早见诸于楚国大夫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他在《九章哀郢》中写道:“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这里的江夏,是地名吗?显然不是,东汉末年学者应邵关于江夏的注释,并不是对屈原这首诗的注释。按前述,如果楚国曾经设立过江夏郡,那屈原的这首诗的写作年代应当比江夏郡晚。从屈原的这首诗来看,江夏是泛指。他在后面还写道,“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远。”屈原此时是“背夏蒲而西思”,郢都在西边,他就是向东流亡,夏浦应当是夏水边,汉水在楚国云梦泽里,有“沧浪之水”和夏水之说,屈原在这首诗里还写道“惟郢路之辽远兮,江与夏之不可涉。”诗人明确的写明了江夏是双指,是两个相互联系的水流。关键是,这个江夏之间,现在看来是隔着千里江汉平原,在屈原流亡时代,这里只是云梦泽的一片汪洋,即便是屈原的学生宋玉在陪楚王在这里狩猎时,写下著名的《高唐赋》的时候,这里依然是水天泽国。

  通过最早见诸于文字的屈原的诗歌来看,楚国是否设立过江夏郡,那另当别论,即便是一百多年以后,西汉设立江夏郡,依据是屈原笔下的江夏,值得商榷。

  江夏郡设立于什么时代?从江夏郡词条抄录于下:“江夏郡县指中国湖北古代地方行政区名。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置,属荆州刺史部。今江夏当时的行政区名是沙羡,在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设置属于南郡管辖,设置江夏郡之后归属于江夏郡管辖。

  中华文化中,对于名称是十分重视的。如儒家先祖孔子所说:“必以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汉武帝设立江夏郡,按屈原笔下的江夏来看,只是长江与夏水一带,主要地域只在云梦泽范围之内,而江夏郡包括今河南南阳,长江中游,一共有十四个县。如果我们根据二十一世纪考古文博事业发展成果来看,这个与曾国的历史文献记载相重和。

  江夏一词,最早见诸于曾侯与(是曾侯乙的爷爷)钟铭文,其中有“君庇淮夷,临有江夏”,这是周成王分封南宫括为曾国侯的时候王朝嘱托,这里的江夏与淮夷相对应,“淮”对“江”,指地域“夷”对“夏”指部落,有关学者论证,是指“曾国代表周代中央王朝对淮夷部族群落的抚慰,维持地方的安定;江夏作为秉承夏文化的部族群落是保障随枣走廊安全可以依靠的力量。”曾国的开国国君是周武王三公之一的南宫括,在曾国设立之际,国君南宫括没有到达国都,而是在中央协助王朝处理日常事务,可以看出,曾国设立对于周王朝的重要性。这里,周王朝将“江夏部族群落”作为曾国履行中央王朝使命的可以信赖的力量,也充分显示出江夏部族群落的重视。

  由此可见,“江夏”一词出现在西周政治词典里,它与“华夏”是可以同日而语的。只是代表的范畴不同,履行的使命不同,其文化符号的意义是一致的。因此,“江夏”初始时期,是一个“文化符号”!

二、地名与文化的相得益彰

  文化符号到地域名称演化的过程中,文化内涵的嬗变与发展伴随着地域名称的演化,逐步升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散发出不同的辉煌。

  文化符号与地域名称的范围重合,奠定了它的内涵与外延的统一性。楚宣王设置江夏郡,包括沙羡县。从秦灭楚后设置沙羡县可以印证,只是秦设置的是南郡,沙羡在其管辖之下。

  从文化符号的外延来看,是地域名称的基础。江夏作为部族群落,它的北方包含了南襄盆地,它的南方在长江中游。起点在夏道,夏人从中原进入长江流域的夏道,终点是长江中游的夏口,即盘龙城。楚国的长城建立在夏道之上,这一点在典籍和遗址上都有实证;盘龙城原名是“夏口”在盘龙城遗址的出土文物中以及历史文献里都没有可供选择的实证,但是,出土文物和地层文化遗存可以证实商代建筑是在夏代建筑的基础上的扩建。盘龙城是夏代在长江中游最大的都邑性聚落遗址,有出土的夏代统一的权力象征的玉璋足以证明。

  江夏郡的管辖范围,基本上与夏文化走出中原,走向长江中游的夏文化部族群落活动范围相吻合。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江夏郡是为了便于统一的国家行政管理,以文化部族群落的活动范围来设立的。这种设计符合古代以地理环境和文化习俗为基本参照物的要求。这种设计也符合汉代初立,期盼王朝的稳定统一局面的考量。也有历史的借鉴。

  有学者认为,曾国的设置,与维护楚国发展有关。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值得商榷。

  楚国在成立之初,只是一个蕞尔小国。有民间传说流传,楚国夜里举行祭奠祖先的习俗是因为楚国太小,太穷,从邻国偷了一条小牛,用以祭奠祖先,为了躲过邻国追查,只能够在夜里举行仪式。其实,楚国在长江中游建国之初,其在西周的分封等级里,按公、伯、爵、子、男五级中倒数第二,是子级别,历史文献记载为“楚子”,用牛作为牺牲来祭奠先祖,要王公级别才有资格,名为“太宰”。楚国贵族用牛作为牺牲显然有僭越嫌疑。

  楚国为什么能够在艰难困苦中崛起,除了他的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之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基本条件,与江夏部族群落的文化认同。至今流传的口头禅“不服周”,可能就是这种文化意识的遗存。那就是,楚国一直认为自己才是真正的夏文化的继承人。有文献记载,说古代典籍《尚书》里出现的“蛮夷滑夏”、“诸夏”、“外诸夏”等等,甚至将“夏道”也研究认为是周人走向长江中游的历史史实。虽然,在攻打殷商的时候,高举夏文化的旗帜,用以聚集各个不满殷商长期以武力征服行为的部族群落支持,周代在建国之初也将夏代遗族集中安排在杞县,而且在夏文化的基础上设立周礼,建设一整套完备的礼仪制度。这一点可以从春秋时期的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孔子行为来证明,他要探寻正统周礼,准备到杞县去追根溯源。

  楚国也是从北方夏文化浸润的地方迁建在长江中游的,他一直认为自己才是真正的夏文化的继承人。我个人认为,楚国与江淮流域的夏文化部族群落理念相同,与已经在江淮流域扎根,获得大范围发展的这些部族群落相融合,才促进了楚国在有限的时间里,迅速壮大。

  综上所述:东周末年的战国时期楚宣王设立江夏郡,其初始时期就将文化符号融入到地缘考量之中,将其作为问鼎中原的前哨阵地。夏文化是中华文化精神的奠基者,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聚合万国团结协作,拆除方国樊篱共同面对生存困境,为子孙后代谋求繁衍生息的有利环境,多难兴邦,克难攻坚,敢于胜利。这些精神特质,奠定了华夏农耕文明内核。而江夏部族群落理念相同且坚定不移的维护这种文化精神,形成了先秦时期的特殊群体。楚国在特定时期,将这种文化精神特质融入时代元素,借此在神州之南拓展影响,形成了幅员辽阔的神州之南大华夏文化区,为秦国迅速统一神州奠定了文化基础。

  江夏,就因为注入了这种文化基因,在中华文化发展的历程中,不断书写自己新的篇章。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