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日本抵制中国抗战纪念活动,是法西斯主义延续,应该清算

  一,引言:事件背景与问题本质

  2025年8月24日,日本政府通过外交渠道公开游说欧亚各国,呼吁其拒绝参加中国举办的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及阅兵仪式。日方提出的理由是这些活动"过度聚焦历史,反日色彩浓重"。这一行为表面上是一次外交表态,实则揭示了中日关系中深层次的战略博弈与历史认知冲突。本文旨在超越简单的道德批判,从国际关系现实主义理论视角出发,结合历史纵向分析与当代实力评估,深度解构日本政府对华采取强硬姿态的内在逻辑与战略支撑。核心研究问题是:在日本明确知晓中国阅兵仪式针对性的情况下,何种因素支撑其采取这种"正面硬刚"的外交策略?这一行为背后折射出怎样的地区权力结构变迁与历史认知差异?

  二,历史行为模式:未被征服者的战略文化

  从历史纵深视角审视,日本对华战略行为呈现鲜明的"畏威而不怀德"特征。纵观1300多年中日交往史,中国军队从未成功登陆日本本土实施实质性征服,这一历史事实塑造了日本对华战略心理的深层结构。

  中日千年关系史上的关键冲突与结果:

  公元663年,白江口之战,结果:唐朝胜利,战后处理方式:文化输出,包容接纳。

  公元1274年,战争名称:元朝征日,结果:元朝失败,战后处理方式:无后续行动。

  公元1592年,战争名称:万历朝鲜战争,结果:明朝胜利,战后处理方式:接受臣服,未索赔偿。

  公元1894年,战争名称:甲午战争,结果:日本胜利,战后处理方式:马关条约,残酷索赔。

  公元1937年,战争名称:全面侵华,结果:日本初期胜利,后期失败,战后处理方式:无条件投降,但未彻底清算,没有索赔。

  历史表明,中国在取得军事胜利后往往采取"以德报怨"的处置方式(如唐朝白江口之战后的文化开放,明朝万历抗倭援朝战争后的宽大处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通过太平洋战争全面占领日本本土,以枪顶住天皇脑袋的方式实现了持续70余年的绝对威慑。这种历史经验的差异直接塑造了日本对不同国家的根本态度:对于从未真正征服自己的中国,日本缺乏本质上的敬畏;而对于彻底征服过自己的美国,日本表现出绝对的服从。这种基于实力威慑而非道德感化的战略文化,构成了日本对华强硬的历史心理基础。

  三,现实战略计算:军事力量与同盟保障

  日本敢于对华采取强硬姿态的现实基础建立在对双方实力对比的精密计算上。尽管中国国力显著增强,但日本并未认为自己处于绝对劣势,而是构建了一套针对中国的"拒止性威慑"体系。

  军事现代化水平:2025年度日本军费预算达8.7万亿日元(约55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在全球火力指数排名中位列第八。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海军船舶建造能力排名世界第三,以及F-35战机采购计划——耗资231亿美元购买105架F-35,使日本拥有的F-35总数增至147架,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这些投入明显针对中国在东海地区的军事优势,旨在建立区域制空与制海能力。

  核保护伞效应:日本依托《美日安保条约》第五条款,获得美国的核保护承诺。该条约明确规定一旦日本本土受到攻击,美国有参战义务。这种延伸威慑使得中国对日战略选择面临复杂计算:任何升级冲突的决策都需考虑与美国发生直接军事对抗甚至核冲突的风险。日本战略界判断中国尚未做好与美国进行毁灭性核战的准备,因而获得了对华强硬的战略空间。

  2025年度中日部分军事指标对比

  指标:军费预算,日本550亿美元。中国第3位。

  全球火力排名:日本第8位,中国第3位。

  F-35战机数量:日本147架。

  海军造船能力:日本世界第3。中国世界第1。

  另一方面,日本依仗有美国做后盾。

  这种实力评估使日本相信,自身并非对中国"必输之举",反而有可能在潜在冲突中凭借质量优势和技术领先获得一定主动权,至少能够显著提高中国的干预成本。

  四,历史修正主义:国际叙事争夺战

  日本对华强硬的外交行为更深层次动机在于推动历史修正主义议程,摆脱二战罪责束缚,实现"正常国家化"战略目标。

  国际舆论塑造:二战后,日本通过经济援助、文化输出和长期外交努力,成功改善了在多数亚洲国家中的形象。日本企业数十年在东南亚的深耕细作培育了当地民众对日好感;韩国尹锡悦政府推行亲日政策,历史问题被刻意淡化;甚至美国也出现"美日共同结束太平洋战争"的叙事话语。这种国际环境变化使日本认为,中国的高调纪念活动是对其历史修正战略的主要障碍。

  战略时机选择:2025年作为抗战胜利80周年的关键时间节点,具有象征意义和政治敏感性。日本游说各国抵制中国纪念活动,旨在削弱中国历史叙事的国际认同度。若能成功使欧亚国家缺席纪念活动,将向国际社会传递"历史问题已过时"的信号,为日本进一步摆脱和平宪法约束、推进国家正常化创造有利条件。

  这种历史修正主义努力与安倍晋三以来日本政治右倾化趋势一脉相承,反映其寻求彻底摆脱战后体制、重塑国家身份的战略意图。对中国而言,抗战纪念不仅关乎历史正义,更是维护战后国际秩序合法性的重要举措。

  五,世界各国对日本的评判:

  朱元璋:"国王无道,民为贼",预言:"他日必为大患"。‌‌

  ‌康熙:"倭子国最是反复无常之国",其"不知恩义,只畏武力"。‌‌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总结:"知小礼而无大义,畏威而不怀德"。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评判日本:"有史以来最卑鄙、最无耻的民族"。‌‌

  ‌法国前总统戴高乐形容日本如同"中世纪的吸血鬼",强调其"见弱必噬"的特性。

  ‌英国首相丘吉尔:日本"背信弃义,令人作呕"。俄罗斯总统普京:日本"镜子不擦不明,日本不打不行"。

  六,应对策略:超越道德批判的战略选择

  面对日本的强硬姿态与历史修正主义,中国需要超越单纯道德谴责,构建一套基于实力政治与战略耐心的综合应对方案。

  保持持续战略威慑:中国应当继续强化在东海地区的军事存在与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确保对日本的绝对军事优势。特别是针对日本F-35机队与海军扩张,发展相应反制手段,确保战时能够有效摧毁日本军事能力。核威慑力量建设同样关键,需使日本确信任何冲突升级都可能带来不可承受的后果。

  瓦解美日同盟缝隙:虽然美日同盟整体稳固,但仍存在可利用的矛盾。中国可通过分化策略,在美国国内培育"不愿为日本牺牲"的政治舆论,强调美国卷入中日冲突的战略风险与代价。特别是在美国战略界关于"战略自主"的辩论中,强化其对无条件保护日本承诺的反思。

  构建国际历史共识:中国应当与韩国、菲律宾等曾遭受日本侵略的国家构建共同历史叙事阵线,通过联合研究、共同纪念活动等方式,阻止日本历史修正主义在国际舞台上的蔓延。尤其重要的是与俄罗斯合作,维护二战胜利叙事的历史真实性。

  准备终极战略清算:从长远视角,中国需做好与日本进行终极战略清算的准备。正如原文所指,"冤冤相报何时了,斩草除根无烦恼",中国应当放弃"感化日本"的幻想,做好在实力对比最有利时机彻底解决日本威胁的战略准备。这可能包括通过军事手段永久削弱日本战争能力,或支持日本内部和平力量实现国家改造。

  七,结论:历史教训与战略启示

  日本敢于正面挑战中国抗战纪念活动的行为,根植于其深厚的历史经验、精密的战略计算和积极的历史修正主义议程。这种强硬姿态反映的不是日本的战略冒进,而是基于对国际环境、实力对比和历史趋势的冷静评估。

  对中国而言,应对日本挑战需要超越情绪化反应和单纯道德批判,回归现实主义战略传统。我们需要清醒认识到:中日关系的本质是权力竞争而非道德辩论;日本对华战略文化遵循"畏威而不怀德"的规律;历史问题的最终解决依赖于实力对比的根本性转变。

  从663年白江口之战到2025年的外交博弈,中日之间1300年的历史互动揭示了一个残酷而清晰的规律:只有实质性的征服与威慑能够塑造持久和平。中国若欲彻底解决日本问题,避免"遗祸子孙",就必须准备在国力最盛之时完成历史性清算,通过无可辩驳的实力展示终结千年来的东亚战略困境。这一过程需要战略决心、军事准备和历史意志,而非单纯依赖道德感化或经济互惠。

  2025年9月6日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