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民警卖公民信息获刑”背后,能看到点什么?

  有几家媒体在报道这个事情,但热度非常小。可能人们也不太在意,毕竟人口那么多,这个民警李某甲,才卖了5000多人的信息而已。

  茫茫人海,轮到自己也不知道何年何月,于是无所谓。

  但我要提一句,李某甲是被逮到了,可既然前面有甲乙丙丁、后面就必然有戊己庚辛,还有甲1.0、甲2.0,每个人导出5000条信息卖一卖,14亿其实也快得很。

  意思很简单,民警弄到公民的信息,轻而易举。不像公民发现他们卖信息一样,难如登天。所以,前者干的事被捅出来,说难听点就是个意外、是冰山一角罢了。全国范围内,像李某甲这样的民警还有多少?根本不得而知。

图片

  于是就要说到延伸出来的问题,这个李某甲导出近5000人的信息,包括600条公民住宿信息,然后以80块钱每条的价格贱卖,只判1年8个月,真有以儆效尤的作用吗,是不是少了点。

  这也是网民最关注最在意的。

  接着说第二点,我发现有些人是存在误区的,他们认为这是个“侵犯隐私”的问题。可实际上如果愿意多使用一点灰色细胞,很容易便能意识到,隐私的泄露恰恰是诈骗的温床。

  这么讲吧,一个诈骗分子想要来骗你的钱,甚至把你骗到国外以此勒索你的家人亲友,那么他是不是至少得了解你的信息?

  有个东北某市的重案刑警写了本小说叫《裸网》,里面诈骗犯为了从警察手里获取点信息,可谓九曲回肠难如登天。这恰恰说明诈骗分子非常需要那些个人隐私,他倒好,80块钱一条直接卖。

  看来小说的成分,还是用来欺骗我们这些老实人的。

  讽刺的是今天卖完,明天摇身一变,正义化身,去查诈骗犯。然后普通人银行里取钱困难重重,卖个私人物品,钱刚到账就被冻结了。黑的白的,好的坏的,全让他们给干了。美其名曰为你好。

  所以,这绝不能只算一个侵犯隐私的问题,他这是给潘多拉的魔盒开了第一条缝。没这条缝,后面的一系列诈骗,都会麻烦不少。

  最后一点,80块钱一条是不是太便宜了?这民警李某甲,似乎对市场价没什么概念啊。尤其是一些重要的隐私,别说80,就算800、8000恐怕都好卖。

  其实这个问题吧,很简单。李某甲又不是开个商店在那里,明码标价专门售卖他人隐私。说白了,这是见不得光的活计,别人就算想买,也不知道该联系谁,又要如何联系他。

  老李卖的,就是手里那点权力。用那点权力,把老百姓的隐私从公安系统里导出来。真正把这些内容分销出去的人,才叫牛逼。他不仅中间商赚差价,他还能精准定位需要买信息的顾客。

  货源、客源他都有,并且还要保证相对安全。这种人才是真厉害,手里肯定也不止李某甲一个货源。否则像现在这样,一旦断货,生意就做不下去了。

  这条利益链上,还不知道多少人吃了一口呢。

  所以,“民警售卖公民信息获刑”这件事背后,东西非常多。你如果只盯着那个“获刑一年八个月”来看,反而落了下乘。因为你忽略掉了披着正义披风,去和罪犯洽谈生意这个可怕且荒诞的现象本身,究竟给人们带来了多大的伤害。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