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生还》那令人皱眉的宣传.....

  最近有一部反映东北抗日联军艰苦抗战岁月的电影,叫《生还》,从剧情介绍来说,貌似很不错,是根据抗联战士李敏的回忆录改编的,有着真实的历史依据。然而,这部电影导演高群书对该电影的推介,却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

  在《生还》的首映礼上,高群书特别的推荐一个小演员,说“这小子她叫张慧子,家里特别有钱,有上几十亿的资产,就想体验这种生活的残酷,和战争的残酷,特别值得敬佩”......

图片

  此番言论一出,台上冒汗,台下尴尬,介绍完后,高群书把话筒递到那个小女孩面前,小女孩沉默着没说话。或许是她也不知道怎么去应对吧。

图片

  为什么这段话所有听到的人,都觉得尴尬?因为这段话对于谁来说,都不是一句能够心安理得的话,这是由新中国建立的历史逻辑所决定的。

  一部反映共产党领导的抗战历史的电影,却煞有介事的去宣扬一个身家几十亿的富二代的小演员,声称要体验生活的残酷,如果完全按照高群书所说的正面意思解读,那就是这身家几十亿的富豪,让自己的子女去领悟一下历史,问题在于,这个历史的发展脉络,是那一代老共产党人所追求的吗?那一代革命先烈的流血牺牲,是为了建立一个少数人财富超越大多数劳动者财富总和的新中国吗?!

  而对于那一段悲壮的历史,那些牺牲的革命先辈们,希望看到这种大富豪的后人,抱着一种对于历史猎奇的心态去体验,甚至是一种“爽玩”吗?有人说,这是富豪“带资进组”的现实演绎,也就是今天的富豪们,从某种角度来说,正在无所不在的阐释着“有钱就可以为所欲为”的现实,而这种“为所欲为”又逐渐“真理化”,他们掌握了历史解释权和文化玩弄权。

  当然,也有人认为,这一段有些突兀的对于一个富二代小演员的推介,是导演高群书的“阴阳”,有资深的圈内人士说,“说来说去,今天的导演和编剧,甚至一切文化产品,都是由资本左右的,一个导演和编剧想表达的想法,要看资方高不高兴,同不同意,理不理解,如果答案是否,那么就得按照资方的意图修改,无论是多不合理,那也没招”,所以,这一段是导演在“阴阳”,想一想,也许有可能,那个小演员明明是一个小姑娘,导演完全可以说,这个小女孩如何如何,可是却说“这小子”如何如何,似乎口吻上已经表明了某种态度.....

  但是无论导演高群书内心的真实想法是什么,都不能否认今天的文化产品和文艺作品,已经和真正的历史和老一辈的理想信念关系不大了,所以今天我们喜欢的文艺作品越来越少,因为资本不会去颂扬革命先辈为之付出牺牲的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的理想,也不会去真正的表现劳动者所付出的艰辛与他们所获得的收入不成比例的不公,因为根源就在于资本主义本身那不可克服的缺陷,但是,那些人所要做的事情,就是要让这种认识模糊化,消逝化,这还不是前面所说的他们要掌握历史的解释权和文化的玩弄权吗?!

  所以,有时候想一想也真是悲哀,今天的“文艺生产者”,能够不当资本傀儡的有几人呢?不想当这个傀儡,在大多数时候,连门槛都进不去,而进去那个门槛的,搞出来的文艺作品都是什么呢?为什么说“西方给人类带来了文明”,“富的原因是有良心”,“你穷是因为你有原罪”,“为理想而牺牲的不是人性,那是集体主义的洗脑”,等等等等,与中国的文化和我们革命历史叙述完全背离的东西,可怜的是,我们很多“文艺生产者”,在为了吃一口饭的而委曲求全过程中,逐渐的转变成了这饭就应该这么吃思维,逐渐加入了“资本家的乏走狗”序列,这种现象实在是太普及了。

  那些’文艺生产者"们,有几个是中国文化以及新中国红色精神的传播者,又有多少是“西方伪文明的灌输者”,问问你们手里拿的钱能不能说清楚吧。我只是很奇怪今天这样的一个群体,经常听他们说,“苦资久矣”,但又总是看他们娴熟的“顺服为奴”。我觉得,这个群体是人类历史有史以来最人格和理想最撕裂的群体,但是他们一边自知自己的撕裂,一边又能安之若素。

  几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尤此为甚。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