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年,关于“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曾在央视访谈节目中,铁娘子董明珠巾帼不让须眉,用“中国造”单挑三个企业大佬,最终伯仲难分。
那么,这种争论是不是吃饱了撑的瞎扯淡玩呢?笔者认为:非也。
首先,从表面看,“造不如买,买不如租”是两个不同的经营理念,实际上则是关乎国家发展路线的重大选择问题,还是尽早掰扯清楚为好。
一方认为,中国必须走独立自主的路线,不能让别人掐住命门子。 70年代,朝鲜便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结果苏联解体后,他们的燃油供应被封锁,而自己又没有可替代的技术,导致成批的现代化农产设备成了废铜烂铁,给国家和人民生活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影响。前车之鉴,我们必须吸取教训。
另一方认则为,“造不如买,买不如租”是权宜之计,乃应急之举。
这就如同许多国家购买军火一样。手里没有几件“镇山之宝”,国家安全就要受到威胁,可偏偏自己又没有这个制造能力。那么,花钱去买便成了解燃眉之急的最佳选择。
既然造有造的道理,买有买的好处,那就必须考虑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什么东西需要买,什么东西需要造。
然而,现实告诉我们,这个问题既幼稚又天真。因为有些东西你想造不一定造得出来,想买人家未必卖给你。
我们在大清朝的洋务运动中就有过这方面的教训。当年张之洞本以为买来了真正的造船技术,但到了关键时刻人家藏得严严实实,他们很懂得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道理。多亏中国人聪明,暗地里偷了些本事。
所以,在建国初期有人抛出“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观点时,毛主席断然否定。他不仅算经济账,而且算政治账,花了钱被人“卡脖子”的买卖,傻瓜才做呢!
毛主席的政策很明确,我们要走的路叫“独立自主,外来为辅”。说白了就是中国要埋头研究自己的技术,外来的东西只能算是锦上添花。
实践证明,毛主席独立自主的路线是完全正确的。如果我们不坚持独立自主,按照“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逻辑,“两弹一星”是造不出来,也是租不到的。没有这些国之重器,几十年的和平发展谈何容易!
那个年代,我们没有钱搞自己的东西,只能勒紧裤腰带,省吃俭用,把钢用在刀刃上。
欣慰的是中国人的苦没有白吃,短短的27年,我们便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工业化发展的道路,不仅建立起完善的工业体系,而且在科研领域取得多项重大突破,许多项目将领跑世界。
进入80年代,眼看着倾注着全国人民心血的科研项目,马上就要开花结果。可是,竟然有人再次搬出“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理论。而且,这一次不是讨论,而是直接把包括运十大飞机、芯片、光刻机在内的几十个科研项目全部叫停。这项自废武功的决定,使中国的科技水平落后至少十年,让呕心沥血的科学家们欲哭无泪,让曾经饿着肚子支持科技发展的老百姓大骂他们是汉奸。
为什么骂他们是汉奸呢?
别的不说,当时我们的大飞机已经试飞成功,完全具备了自己生产的条件。但是,项目叫停以后却转手将大把的钱投入美国市场,同波音公司签订了购机合同。
面对人们的质疑,那些公知们不屑一顾,有些企业家也跟着顺竿爬,大念“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经。他们的理由是只要跟美国人搭上关系,中国实现大发展便指日可待。
历史有时候很滑稽,美国并没如其所愿,几次“卡脖子”事件打得他们有苦难言。
但是,这些人并不承认自己的短视,仍然把“造不如买,买不如租”说成是权宜之计。
如果没有“前三十年”独立自主的成功经验,这种说法或许还能牵强附会,但今天老生常谈就明显有些拉跨了。所以,老百姓看着他们对美国人奴颜媚骨的脸,骂他们是汉奸也就不足为奇了。
于是,有网友提问,如果这些人是汉奸,那“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路线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很深奥,理论性很强,不是一个小小的自媒体人能解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