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孙锡良:抗日(4)——日军调动与中国战役

  纪念抗战是一件极其有意义的大事,它可以让更多中国人明白三件事:

  对历史的军事耻辱不可以忘记;对现实的军事挑衅不可以阴干;对未来的军事威胁不可以盲视。

  纪念,更多的自然还是回忆过去,要讲成绩,更要讲实际的不足,一个只有中国十分之一体量的国家侵略中国,反抗八年之后才在各种复合因素加持下赶走敌人,如果放眼更远,我们是花了十四年或者说五十年抵抗日本。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有责任讲更多的抗战不足。

  八年抗战,为什么还是打得那么艰难?

  如果我们单纯只从自己的角度看那场战争,很容易沉浸到“胜利”的喜悦中,如果我们整理清楚敌人的部署和作战经历,我们的头脑可能会有更理性的结论。

  今天的这篇文章主要取材于日本的《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大本营陆军部》《大东亚战争全文》和《华北治安战》等著作,未必全面,也未必客观,但可能具有一定的参考性。

  为了让大家能读懂文章,先做一个简单说明:日本的四单位輓马制师团编制,如果是整编,一般为25000人,四单位驮马制兵团满编为28000人,三单位輓马制兵团满编为12800人,如果非满编,就要看战场形势,数量不统一;旅团满编一般为7800人,若缺编,情况也不一定;独立混成旅团满编为4900人,步兵团约8700人。

  1931年至1937年上半年,日本国的总兵力是25万人,具体分布情况是:日本国内11个兵团和1个航空兵团;中国东北地区驻有4个师团、2个独立混成旅团、5个独立守备队、1个骑兵团和1个飞行团;中国平津地区驻有5774人;朝鲜半岛驻有2个师团;台湾地区两个守备队和1个高射炮队。

  (注:从此时的兵力看,日本驻扎在中国的总兵力也不过十来万人,就是这么个体量的军队守住了拥有100多万军队的国家不敢主动驱离侵略者,直到“七七事变”才触发全面抗战。)

  事变之后,日本兵力进行了适当调整。

  华北方面。

  7月27日至8月31日,日本中央统帅部将第5、第6、第10、第108、第109和第16师团调入华北,组成华北方面军,指挥者是寺内寿一大将,参谋长为冈部直三郎,司令部设在北平。

  驻蒙兵团。

  日本占领蒙疆地区后,设立驻蒙兵团司令部,直属天皇指挥。下辖第26师团和5个步兵后备大队,师团长为宫淳中将。

  上海派遣军。

  1937年8月15日,编组上海派遣军,战斗序列如下:第3、第11师团,独立机关枪第7大队,战车第5大队,轻装甲第8中队,独立重炮第10联队,迫击炮第4大队,野战高射炮第6队,野战照空3队,独立工兵第8联队,独立飞行第6中队,另配有通信部和兵站部队。司令官为松井石根大将,参谋长为饭沼少将。

  华中方面军。

  1937年10月下旬,日本成立华中方面军,并管辖上海派遣军,另增第10军和第3飞行团。方面军司令官为松井石根大将,第10军司令官为柳川平助中将。第10军辖:第6、第18和第114师团,独立山炮兵第2联队,野战重炮兵第6旅团,第1、2后备步兵团。

  1938年初日军战斗序列的变化。

  1937年底,因为日本已经占据了南京、上海、杭州、济南等后,兵力驻守不足,大本营一度主张不再扩大战区,集中力量讨伐中国共产党军队,做好巩固占领地,为尔后扩大战争做准备。经过争论,日本大本营对驻中国兵力进行了重组,至3月30日,日军在华总兵力为15个师团(不含关东军),另有4个独立混成旅,1个驻屯兵团,1个临时航空兵团,1个飞行团。

  1938年7月8日,日本政府决定举国家一切力量攻取武汉和广州,为贯彻上述方针,大本营对军事部署又做了调整,此时,日本全国拥有:34个整编师团,6个独立混成旅团,3个独立守备队,1个骑兵师团。除留3个师团在国内和1个师团在朝鲜,其余部队全部用于侵略中国,人数大约在70余万。东北配8个师团,华北配9个师团,其余都配在华中。

  1938年秋,武汉作战完成后,由于中国共产党军队在华北的游击战已经发展起来,日军开始增加华北的军力配置,11月7日,大本营下达组建第12军的命令,以尾高龟藏中将为司令官。

  1939年9月4日,大本营决定在南京成立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撤销华中派遣军的番号,下达中国派遣军和第13军的战斗序列,重新规定了华北方面军、第11军和第3飞行集团的战斗序列。

  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总司令官为西尾寿造大将,总参谋长为板垣征四郎中将,总部设在南京,下辖华北方面军、第11军、第13军、第21军、第3飞行团,直辖第7通信队、华中气象部和第4铁道部。(此时已不含关东军)

  1940年底,由于中国军队抗战的烈度降低,日本兵力战斗序列再次做出调整,大本营成立华南方面军及第22军,并将其编入中国派遣军战斗序列,3月9日,将第106师团调回国内复员,调整之后,日本在华总兵力为27个师团、21独立混成旅、1个骑兵集团和1个飞行集团。(不含关东军)

  1940年8至12月,八路军在华北战场发动了“百团大战”,1941年2月,大本营下令将第11军的第33师团、第13军的第17师团调往华北,1941年7月,撤销华南方面军战斗序列。1941年9月7日,大本营将第3飞行团调往南洋作战,另编1个飞行团负责中国战场的作战。

  至1941年12月8日,中国派遣军总兵力为:华北方面军(司令官为冈村宁次大将),第11军,第13军,第23军,另有一个飞行团。总司令官为畑俊六大将,总参谋长为后宫淳中将,司令部驻南京。(不含关东军)

  1941年12月8日,日本袭击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2年1月,大本营先后将中国派遣军所辖的第4、第18、第21、第38师团和大本营直辖第5师团调往太平洋战场。

  为了弥补中国战场的不足,大本营主要采取将大队扩编为师团的举措,改组之后,中国派遣军的战斗序列如下:华北方面军,第11军,第13军,第23军,第1飞行团。形式上与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几无变化,但兵力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不含关东军)

  (这一时期,是中国军队实施积极抗战的较有利时机,但并没有发生让日本担忧的中国战场大反攻。)

  1942年5月,由于日本在太平洋战争初期节节胜利,取得了出乎其意料的成果,大本营决定从各方面抽调兵力继续扩大太平洋战争的范围。7月,开始调整侵华日军,将第6、第41、第51师团调出中国战场,分别编入太平洋第8方面军的第18、第17军和方面军直辖,经过此次调整,中国派遣军序列为:华北方面军,第11、第13和第23军,第8飞行团。但只剩下23个师团、15个独立混成旅、1个飞行团和1个骑兵团。总兵力约为60万人左右。(不含关东军)

  (此时,仍然是中国大反攻的良机,但并没有。)

  1942年8月,情况突变,日军在太平洋战争经历重大失败,中途岛和其它地区均被美国占领,1943年,日本决定采取积极手段,这里的所谓积极就是抽调其地区的兵力前往太平洋战场。1943年12月,天皇召开御前会议,决定再次对在华日军进行调整,将第17师团调往太平洋地区,以适量的新兵补充中国战场。

  至1943年12月底,中国派遣军序列不变,兵力数量也基本不变,但师团兵源组成有了变化。

  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轴心国在整体上已经处于强拏之末,9月30日,天皇再次召开御前会议,决定加强缅甸的地面兵力,对华兵力保持在1943年的水平,对华装备水平忍痛降低,1月下旬,将华北方面的第32、第35师团调往南太平洋战场。

  至1944年12月,调整后的日本驻中国派遣军战斗序列如下:华北方面军,第六方面军,第13军,第5航空兵,共25个师团、11个独立混成旅和8个补充野战队,不再设飞行团。总司令为冈村宁次大将,总参谋长为松井太久郎中将。(不含关东军)

  此次调整后,兵源数量略有增加,但战力实际又一次下降。

  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已经接近最后的胜利。

  为了完成对盟军的最后作战,大本营对兵力又进行了调整,至日本投降之前,中国派遣军的战斗序列为:华北方面军(辖第1、第12军、驻蒙军、第43军、直辖兵团),第六方面军(辖第11军、第20军、第13军,第6军、第23军),以上序列共计:26个师团,1个战车师团,22个独立混成旅团,11个独立步兵旅团,1个骑兵旅团,13个独立警备队,1个特别警备队,兵力比之前有所增强。(不含关东军)

  小结一下:从各个阶段日军的调整情况看,除东北地区之外,日本在中国驻军的常规战斗部队在总量上并不庞大,始终只控制在60万至80万之间,并且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战场的战力在下降,物资供应能力也在急剧减弱,而中国军队数倍于日军,拥有天时地利人和,没有在美国投原子弹和苏联进入东北前依靠自己把日军彻底打败是个极大的遗憾,关于这一点,我在随后还要谈一些具体的战场部分。

  纪念抗战,是一件好事,但也出现了许多不可信的独撰,只要日军经过某地,某地就表述为“某某地保卫战”或者“某某地战役”。事实上,在这八年中,真正称得上战役级别的战争不多,平均下来,每年不到4次,其余的小规模战争只能算是战役中的火力点。

  按“七七事变”全面战争开打的线索,日本资料记述的有一定规模的战争如下:

  1、侵占平津地区作战。(1937年7月7月至8月4日)

  指挥官:香月清司中将。

  兵力编成:第20兵团,独立混成第1、第11旅团,中国驻屯兵旅团,海、空军各一部。总人数达2万余人。

  26日,发起总攻,29日,日军占领天津,8月4日,国民党放弃北平,8月8日,日军举行北平“入城式”。

  (2万多日军,只花了几天,京津就失守

  2、侵占济南、保定和石家庄的作战。(1937年8月6日至12月26日)

  指挥官:西尾寿造中将,负责津浦线方向,香月清司中将,负责平汉线方向)

  兵力编成:津浦线方向,第10、第16师团,第109师团第118旅团;平汉线方向,第6、第14、第20师团。

  1937年7月27日,日本政府下达命令,决定华北的日军沿着津浦、平汉铁路南侵。

  8月14日,第10师团由日本抵达大沽登陆,11日,占领马厂和清县,20日,开始攻沧州,24日占领该城,11月26日,第10师团占领济南。第16师团于9月下旬占领大城,然后相继占领献县、新河、武强和深县等地,从东面逼近石家庄。

  9月11日,华北方面军下达进攻保定和涿州的命令,先沿途占领固安、房山、易县、涿州等,23日攻占保定,24日占领保定。10月3日,下令总攻石家庄,8日攻占正定,10日,占领石家庄。

  3、侵占察哈尔、绥远的作战。(1937年8月2日至11月19日)

  指挥官:东条英机中将(察哈尔和绥远方向),坂垣征四郎(山西方向)

  兵力编成:察哈尔派遣兵团,第五师团,独立混成第11旅团。

  1937年8月9日,日本参谋部决定实施攻占察哈尔全省的作战,8月12日,第5师团部分攻占南口、张家口和怀来,15日,独立混成旅团占领南口,27日,占领延庆,9月11日占领大同,11月4日,占领归绥(呼和浩特),17日占领包头,至此,占领两省的作战结束。在9月25日第5师团进至平型关的时候,受到八路军的伏击,死伤惨重,遂以独立混成第11旅团改向茹越口进攻,29日突破国民党守军防线,30日占领大营镇。

  4、忻口战役。(1937年9月下旬至11月上旬)

  指挥官:坂垣征四郎中将。

  兵力编成:第5、第14、第20师团,混成第2、第15旅团。

  1937年10月5日,华北方面军下达攻占太原的命令,日军分两路夹击太原,北路第5师团负责,南路第20师团负责,10月8日,占领崞县,10日,占领原平,13日,向忻口守军猛攻,此时,第20师团由井陉向娘子关进攻,遭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日军遂调第14师团前来增援,26日,突破娘子关,接着占领阳泉、寿阳、榆次,逼迫太原。11月2日,第5师团突破忻口守军,8日,占领太原,占领平遥和太谷。至此,忻口战役结束。

  5、上海战役。(1937年8月9日至11月19日)

  指挥官:松井石根大将。

  兵力编成:第3、第6、第9、第11、第13、第16、第18、第101、第114师团,重藤支队,国崎支队,上海特别陆战队。

  1937年8月9日,日军上海特别陆战队大尉大山勇夫与士兵一人,驾车闯入虹桥机场,开枪打死哨兵,中国警卫机场的保安部队开枪还击,当场击毙两名日兵,日军当即以此为借口从国内、台湾和华北抽调9个师团的兵力至上海,13日,向上海及附近地区发动进攻,开始了上海战役。

  8月13日9时,日军在八字桥向守军发起进攻,14日,航空兵对中国守军阵地及上海市区实施轰炸,18日,日军从横须贺、佐世保等地抽调海军陆战队3个大队来增援,23日,日军第3、第11师团在吴淞、川沙镇强行登陆,并立即向大场和南翔方向进攻。24日,控制了北四川路和八字桥一带地区,进入共同租界区。28日,占领罗店镇。9月2日,第3师团占领吴淞炮台,14日,占领大华农园。22日,第101师团在吴淞身陆渡桥方向进攻,24日,完全控制闸北地区。27日,第9师团负责沿宁沪线向苏州进攻。10月1日,第13师团在吴淞、上海间登陆,15日,下达大场镇总攻击命令,25日,完全控制闸北、江湾一带。26日,占领大场镇并推至苏州河北岸。11月5日,作战期间编成的第10军在杭州湾开始登陆,分路向嘉兴、嘉善和松江进攻。在这之前,11月1日,第5师团已经进入上海市区。11月14日,第16师团在白茆口登陆。19日,第10军主力占领嘉兴,第16师团占领常熟,第9师团占领苏州,至此,上海战役结束。

  6、南京攻略作战。(1937年11月5日至12月17日)

  指挥官:松井石根大将。

  兵力编成:第3、第9、第11、第13、第16师团,重藤支队,负责北路;第6、第18、第114师团,国崎支队,负责南路。

  11月5日至12月初,继续围绕宁沪线北部清扫,逐步逼迫南京方向,12月7日,进抵栖霞山,第9师团和第16师团于12月2日占领金坛,越过磨盘山,6日,占领天王寺,向南京的淳化镇进攻。第11师团于12月6日占领镇江,14日占领扬州。第13师团于12月2日占领江阴。第16师团于12月5日占领句容,然后向南京东面进攻。12月10日,华中方面军下达向南京发起总攻的命令,第9师团由光华门方向攻击,第6、第114师团由雨花台方向攻击,第16师团由紫金山方向攻击。12月13日,第9师团突破光华门,第6、第114师团突破中华门,第6师团一部突破中山门,从各个方向进入城区。12月17日,日军举行南京“入城式”,至此,南京攻略结束。

  (大家注意,日本对这一战称“南京攻略”,而不是战役,因为攻城极易,没有遭遇到顽强抵抗,攻略做得很完备,但未真正执行。

  7、华北平定作战。(1938年1月10日至3月8日)

  指挥官:寺内寿一大将。

  兵力编成:第14、第16、第108、第20、第109、第10师团。

  1938年1月10日,华北方面下达了向平汉线方向作战命令。作战目是:扫荡残存在占领区的国民党军,特别是扫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分布在山西的抗日根据地。2月上旬,第1军开始作战。第14师团于21日占领怀庆,月底又进至垣曲和降县一带。第16师团在高邑、彰德、濮阳和临清等地区扫荡。第108师团于2月13日在邯郸附近发起作战,20日占领涂安后,一部留潞安警备,一路向临汾进击。第20师团于2月21日在榆次、太谷方向发起进攻,28日占领临汾,3月6日,进至潼关附近。第109师团于2月12日在太原、青源附近发起作战,2月27日,进至黄河左岸的碛口和军渡附近。

  8、台儿庄攻防作战。(1938年3月至4月6日)

  指挥官:坂垣征四郎中将(之后改为矶谷廉介中将)

  兵力编成:第五师团坂本支队,第10师团濑谷支队。

  1938年1938年3月8日,第2军司令官指示第10师团,希望其能占领滕县一带,第10师团即令濑谷支队南下推进至界河附近,3月13日,师团长又下令推进至临城。第2军第10师团扫荡大运河以北,第5师团派得力部队占领降县,配合第10师团作战。在此期间,坂本支队在沂州方向遇到顽强抵抗,进展困难,第10师团令濑谷支队抽调兵力增援,27日,在峄县受阻,未能向坂本支队靠拢。据此情形,濑谷支队即令第1大队转为韩庄备战,令进峄县的步兵第63联队组成台儿庄派遣队,由峄县出发至台儿庄附近一线。23日晨,台儿庄派遣队从峄县出发,沿枣庄、台儿庄铁路南下,在北洛附近陷入中国军队的重围,28日,多路部队增援台儿庄,虽曾一时突入台儿庄西北角,但遭猛烈攻击,无进展。29日,濑谷支队主力进至台儿庄以西6公里处范口附近,遭反击,进退困难,4月1日,进入台儿庄的部队被迫撤出。

  此时,第2军令第5师团增援台儿庄,该师团下达停止攻沂州的命令,并令坂本支队增援台儿庄,4月2日,进攻台儿庄以东五、六公里处,从东面向台儿庄作战,仍无进展。4月4日,坂本支队向台儿庄发起进攻,仅前进180米,并已被包围,后方被切断。6日,濑谷支队增援坂本支队未果。在第5师团到来之前,濑谷支队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烧毁一切物资轻装突出重围,转到晁村、官庄集结。台儿庄攻防战到此结束,是役,第5师团伤亡6759人,第10师团伤亡5225人。

  9、徐州会战。(1938年4月7日至5月24日)

  指挥官:西尾寿造中将(华北方面军)、畑俊六大将(华中派遣军)

  兵力编成:

  华北方面军:第5、第10、第16、第114师团,独立混成第5旅团,混成第8、第13旅团及配属部队。

  华中派遣军:第3、第6、第9、第13、第101师团,战车第1大队。

  台儿庄战斗之后,日军认为,蒋介石将主力集中到徐州附近准备决战,趁此机会攻占徐州,定会给中国军队以致命打击,同时为攻占武汉造成有利态势。大本营于4月7日下午下达攻占徐州的命令。华北方面军把徐州作战分为三期:第一期为准备阶段;第二期为徐州外围作战;第三期为总攻徐州,并相机占领开封和郑州。

  4月12日,下达预备战命令,18日拂晓,坂本和濑谷两支队开始行动,20日黎明,坂本支队向泥沟地区进攻,遇到顽强抵抗,无进展,损失很大。24日,濑谷支队进攻禹王山受阻,无进展。第5师团进攻受阻后,第2军不断派兵增援,5月10日,大本营令关东军派遣混成旅第3旅团和第13旅团入关增援(计约10000余人)。

  此会战细节较复杂,不详述,结果是,5月19日上午,徐州失陷。

  10、武汉作战。(1938年8月22日至11月11日)

  指挥官:畑俊六大将。

  兵力编成:

  大别山方向:第2军第3、第10、第16师团,骑兵第4旅团;

  长江沿岸方向:第11军第6、第9、第101、第106师团,波田支队;

  派遣军直辖部队:第116师团、野战重炮兵第5、第6旅团;

  航空兵团;

  中国方面舰队。

  占领徐州后,日军着手攻占武汉的准备,1938年6月起,冈村宁次指挥华中派遣军第11军的第3、第6、第10、第13、第101、第106等师团和波田支队,逐步集结于合肥南北地区,并沿着长江向武汉方向推进。8月22日大本营下达攻占武汉的作战命令。

  此战过程最为复杂,11月上旬,武汉失守,国民党军队逐渐产生消极抗战的情绪。

  11、广东方面的作战。(1938年10月9日至10月28日)

  指挥官:陆军为古庄干郎中将,海军为盐泽幸一中将。

  兵力编成:

  陆军:第21军的第5、第18、第104师团,第4飞行团。

  海军:支那方面舰队第5舰队。

  10月4日,第21军下达广州作战的命令。9月,在舰队护航下,第21军向广东的大亚湾出发,于12日凌晨在大亚湾抛锚完毕。与此同时,第24兵站的船队,向汕头海岸进行突击。14日,第18师团进到淡水镇以北,第104师团进至平山圩。15日,占领惠州,16日,占领博罗。21日,部队接近广州市区,23日,占领从化。25日,攻占佛山。28日,占领长州炮台。至此,对广州的作战结束。

  12、攻占海南岛作战。(1939年2月9日到4月18日)

  指挥官:第21军司令官安藤利吉中将(陆军);第5舰队司令长官近藤信竹中将(海军)。

  兵力编成:台湾混成旅团,海南岛派遣部队。

  此战的日军代号为“丫作战”,2月10日进攻海口,2月15日进攻榆林和三亚,19日占领定安,22日,占领文昌,23日进入清澜港。3月30日占领雷鸣,31日占领龙塘。4月12日占领甲子,15日占领嘉积,16日占领新英港,18日占领儋县县城。攻占海南岛的作战至此结束。

  13、南昌攻略作战。(1939年2月6日至4月2日)

  指挥官:第11军指挥官冈村宁次中将;中国方面军第1基地司令官伍贺启次郎少将。

  兵力编成:第21军之第6、第101、第106师团,军直辖部队,海军中国方面军T作战队。

  2月6日,下达作战纲要,月中旬,第101师团、第106师团集结于德安以南地区,第6师团集结于箸溪附近,坦克部队集结于德安一带。3月20日,第101师团和第106师团渡过修水,22日,向安义和奉新方向突击,23日占领奉新。27日占领南昌。3月30日,第106师团攻占高安,4月2日,占领高安。至此,南昌作战到此结束。

  14、赣湘会战。(1969年9月上旬到10月上旬)

  指挥官:冈村宁次大将。

  兵力编成:第3师团上村支队,第6师团,第13师团奈良支队,第33师团(非整编),第106师团。

  1939年9月8日,第6师团大部兵力在新开塘附近集结。9月13日,第106师团在奉新及赣州附近集结。9月17日,奈良支队在桃林以南地区集结。9月19日,第33师团在在通城附近集结。攻击从9月10日先后开始,至10月9日,作战军主力在新墙河以北地区集结,会战结束。整个战役,日军伤亡总数为3550人。

  15、南宁及周边攻略作战。(1939年11月15日到12月30日)

  指挥官:第5师团长今村均中将。

  兵力编成:第5师团,台湾混成旅团,中国方面舰队第5舰队,海军第3联合航空队。

  11月13日,参加攻占南宁的作战部队从海南岛三亚出发,15日在钦州登陆,16日,第5师团登陆完毕。24日,在飞机掩护下,进入南宁市。29日,举行南宁“入城式”。12月4日,步兵第21旅团向昆仑关发起攻击,于当日占领该地。21日,第5师团占领镇南关。12月17日,中国军队对松本大队的阵地发起攻击,至18日,将松本大队包围。今村获知昆仑关战况后,急派步兵第21联队及速射炮中队于18日从南宁出发增援昆仑关,但在中途遭到阻击,至20日,昆仑关的部队被中国军队包围。20日,师团决定以第21旅团主力增援昆仑关,当夜在九塘附近被中国军队包围。24日,步兵第21旅团拼命突围,旅团长中村正雄中弹受伤,25日死去。30日,师团命令放弃昆仑关,攻占南宁及周边地区的作战告一段落。

  16、华北治安肃正作战。(1939年1月至1940年3月)

  指挥官:西尾寿造中将。

  兵力编成:整个华北方面的常规任务。

  肃正的主要任务是对占领区进行大扫荡,结合第一期成果继续进行讨伐。

  肃正作战主要分:山西南部作战,五台作战,苏北作战,鲁南作战,鲁西作战,晋东作战,来源讨伐作战,太行山脉作战。

  肃正的主要对象是:游击队,八路军,部分国民党军。

  17、宜昌作战。(1940年5月1日至6月29日)

  指挥官:第11军园部和一郎中将,第13军藤田进中将。

  兵力编成:第11军第3、第13、第39、第40兵团,池田支队;第13军仓桥支队、松井支队、汉水支队,第3飞行团。

  5月1日,中国派遣军下达攻占宜昌作战命令。当天,第3师团于信阳以北开始发起攻击,4日占领沁阳,7日占领沘原。第13师团5月2日自陆安发起攻击,7日进至双沟附近。第39师团5日攻占高城和安居,7日占阳店和吴家店,8日占枣阳。第3师团在襄东地区遭中国军队包围,第13师调头向南,第3师团得到援助后突围,会同第39师团进击襄阳和宜城。6月1日,占领襄阳,3日占领漳宜。5月8日,池田支队占领沙市和荆州。12日,第13师团进入宜昌。17日,由于中国军队猛烈反击,第13师团撤出宜昌,在得到增援后,再次占领宜昌。29日,第13师团渡过长江占领宜昌对面地区。至此,宜昌作战结束。

  18、华北1940年的肃正作战。(1940年4月至8月)

  情况与前次肃正作战类似,此处略。

  19、对“百团大战”的作战。(1940年8月至12月)

  1940年8月到12月,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了“百团大战”,其范围包括陇海铁路经北的石太铁路、平汉铁路和同蒲铁路沿线及其纵深广大地区。

  八路军的第一次攻势和日军的第一次反击。参加这次作战的有独立混成旅团4个步兵大队,配属第36师团1个步兵大队,独立混成第9旅团3个步兵大队,配属第36师团、第40师团各1个步兵大队,作战自8月30日开始。八路军行动敏捷,士气旺盛,居民也一齐动手支援,日军常被八路军包围而陷入苦战,在这次扫荡战中没有取得预期成果,9月18日,日军撤回原驻地。

  八路军的二次攻势和日军第二次反击。9月22日凌晨开始,八路军再次发起突击,使旅团受到相当损失。9月23日,日军开始集结兵力反击,至25日,等到旅团增援部队到来,八路军已经撤离战场,日军没有取得战果。10月8日至12日,枪风岭守备队37人和南坡头守备队41人被八路军全歼,兵营被八路军占领。10月11日,第1军进行了第二次扫荡,未遇到八路军,破坏了八路军的军营。日军在此处反复扫荡,杀死中国军民1204人后撤回,日军死亡300余人。

  20、中原会战。(1941年5月7日至6月15日)

  指挥官: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多田骏中将。

  兵力编成:第1军第33、第36、第37、第41师团,独立混成第9、第16旅团,军预备队,方面军直辖兵团第35师团。

  1941年4月下旬,日本调动约10万人兵力组成中原会战兵团,向中条山及周围地区进攻。5月7日,会战各兵团由博爱、阳城、翼城、绛县、闻喜、夏县向中条山方向发起攻击,9日进封门口,10日进至邵源。第41师团8日进至垣曲以北地区,12日攻占张店,至20日,完成对黄河北岸一带的占领,另一部分兵力向沁水以北地区进攻,扫荡结束后,主力撤回原地,作战至6月15日结束。

  21、长沙作战。(1941年9月18日至1942年1月9日)

  指挥官:第11军司令官阿南惟几中将。

  兵力编成:第11军的第3、第4、第6、第13、第34、第39、第40师团,荒木支队,独立混成第14、第18旅团,第11军直辖部队,华北方面军第35师团,骑兵第4旅团,独立混成第9旅团,第3飞行团第1遣支舰队一队。

  第一次作战为9月7日到10月2日,第二次作战为12月24日至1942年1月9日。

  第一次作战,日军总兵力约15万人。9月7日,作战开始,第6师团以两个联队的兵力在空军支援下向临湘县向占家桥、南冲发起攻击,独立混成旅第14旅团的平野支人由岳阳向芦林潭、青山方向进攻,9日,在石塘坳一线,遭到国民党守军顽强反击,迫使日军撤回到新塘、桃林和忠坊一线。

  17日,第3、第4、第6师团、早渊支队等在新墙河一带发起攻击,遭到中国守军顽强抗击,进展极为缓慢,同时,平野支队占领了青山。19日,第6师团占领鹿角和长乐,20日,进到汨罗、新市、伍公市和浯口一线。21日,遭到中国军队的猛烈攻击,损失惨重,被迫回退,双方对峙。26日,日军渡过涝刀河,进至长沙以东的渡头市,第3师团的便衣队一渡混入长沙。27日,中国军队又开始反击,切断日军补给线,使日军遭受惨重的伤亡。10月1日,日军开始溃退。到此,日军第一次进攻长沙宣告失败

  经过两个多月的休整,日军于12月下旬再次向长沙发起进攻。参加这次作战的有第3、第6、第10师团,独立混成第9旅团以及第3飞行团等。12月24日,各兵团向新墙河的四六房到荣家湾东西十余公里的正面发起进攻,分路强渡新墙河,25日,进至黄沙街至关王一线,26日,进至长乐的汨罗江北岸。29日,日军渡过汨罗江,进至大娘桥、新开市入其以东一线。1942年元旦,第40师团进至金盘岭长水以南一带。4日,中国军队开始反击,当夜,日军一部陷入重围,13日,向北突围撤退。至此,日军第二次进攻长沙又以失败告终。

  22、华北方面军1941年治安肃正作战。

  情形类似前面,均是扫荡作战,此处略。

  23、浙赣作战。(1942年4月30日至9月30日)

  指挥官:第13军司令官泽田茂中将,第11军司令官阿南惟中将。

  兵力编成:第13军,第11军,第1遣支舰队。

  4月30日,大本营下达找通浙赣线、摧毁军用机场的命令。5月4日,各兵团开始在浙赣各处作战,27日,第15师团接近金华、兰溪一带,28日占领金华和兰溪,同日,第15师团长酒井直次中将被中国军队埋设的地雷炸死。6月6日,占领衢州,9日,占领常山。15日,第34师团占领鹰潭和贵溪。7月1日,打通浙赣线。8月15日,中国军队开始反击,18日,日军各兵团向原防地撤退,至30日,除第13军占领金华和兰溪的部队外,第11军回撤南昌。浙赣作战至此结束。

  24、常德战役。(1943年11月2日至12月22日)

  指挥官:第11军司令官横山勇中将。

  兵力编成:第3、第13、第39、第68、第116师团,古贺支队,佐佐木支队,宫胁支难,柄田支队,飞行第44战队。

  9月28日,大本营下达十一月进攻常德的命令。随后,中国派遣军进行了为期超一个月的准备,11月2日,开始第一阶段作战,当日黄昏,各兵团同时发起攻击,其中,第13、第39师团指向新江口和枝城,第3师团由闸口、张家咀指向王家厂,第116师团由石首东北地区指向红庙,第68师团由华容东北指几安乡和南县。至11日,各师团分别到达汉阳河、林家桥、元岭寺、澧县、安乡、煖水和新堰等地区。13日,开始第二阶段作战。24日,日军向常德发起总攻,12月3日,占领常德。在此期间,中国军队除在正面战场阻击日军,还在侧反攻,先后攻克慈利、桃源等地,对日军形成包围之势,迫使日军不得不于8日撤出常德向北溃退。12月22日,中国军队先后克复枝江、新江口、王家厂、澧县、津市、安乡和南县等地。常德战役以失败而告终

  25、华北方面军1943年肃正作战。

  情形类似前战,仍以扫荡国民党军、游击队和八路军为主,这次扫荡,让新编国民党第5军军长孙殿英投降。其余略。

  26、平汉线作战。(1944年4月17日至5月25日)

  指挥官:冈村宁次大将(此时任华北方面军司令官)

  兵力编成:第12军,第1军,第11军,第13军,第5航空军。

  1944年1月24日,大本营下达打通平汉线作战的命令。根据命令,各部队开始做作战准备。4月17日夜晚,作战开始。第12军渡过黄河,突破中原守军阵地,19日占领郑州,军主力抵达新郑。23日,第13军开始行动,抵汜水西南地区。30日,第12军向许昌发起攻击,5月1日,占领许昌。5月9日,进攻洛阳,14日占领新安。5月9日,第11军和第12军在确山会师,打通平汉线,随后于25日攻陷洛阳。

  27、湘桂、粤汉铁路作战。(1944年5月27日至1945年1月3日)

  指挥官:第六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大将。

  兵力编成:第11军,第13军,第23军,第34军,方面军直属部队,第5航空军,海军一部。

  此次作战,从北边的咸宁等地向南推进,途经长沙,于6月18日占领长沙,29日,部队开始攻击衡阳,但遇到顽强抵抗。7月2日,第11军再次向衡阳发起攻击,战况无进展,只能停下来。7月30日,经过充分准备,对衡阳发起第3次进攻,至8月7日仍无进展,但城内已经发生动摇。8日黎明,守军军长方先觉带着8名师长出城向日军投降,日军趁机对衡阳发起猛攻,于当日占领衡阳(注:方先觉后来又逃回国民党军)。在此期间,第13、第27师团占领耒阳。

  日军攻占长沙和衡阳后,于9月1日开始分三路沿着湘、桂、粤汉线进攻,12月8日,打通了湘桂线。1945年1月,打通了粤汉线。

  28、芷江作战。(1945年4月16日至6月4日)

  指挥官:第20军司令官坂西一良中将。

  兵力编成:第20军辖第116、第47、第64、第68、第34师团,独立混成第81、第82、第86、第87旅团,第2独立警备队,第13飞行团。

  4月25日前后,第6方面军得到信息,蒋介石向芷江增援兵团,感到继续向芷江进击会陷入重围,经过第20军、第6方面军反复谋划,第20军决定停止向芷江进攻,5月9日,中国派遣军下达停止芷江作战命令,开始做后撤准备。但此时中国军队开始向日军发动攻击,11日,第116师团退至洞口、竹蒿塘一带,13日,该师被中国军队包围,经两日激战,以死伤极为惨重的代价,于16日夜退至东圳地区集结。步兵第115大队在万福桥等地被中国军队包围歼灭,只有极少数侥幸脱逃。重广支队在巴油附近被中国军队包围,经过苦战到达后田。第116师团22日在和尚桥一带被中国军队包围,经苦战突围,撤至宝庆附近地区。至6月中旬,撤退后的芷江作战部队集结恢复。

  (这次作战,是日本侵略战的最后一战,如果中国军队有誓死的决心,本可以全歼,但部队终归要听上级命令,终战选择了和平的包容。)

  全文总结:关于日军在整个侵华八年中的兵力部署就摘引完毕,日军记载的它们在中国战场上打过的主要战争也摘录完毕,我希望大家能从另一个视角回看这八年的战争实况,细节上的真也好假也罢,整个局面应该是基本合乎实际的。我们应该看到,我们在这八年中,平均每年打了几次大战?战果又如何?是主动作为?还是被动应战?我们到底该从宏观视角还是从微观视角评判我们的抗战史?

  我不写对错判断和成绩判断,希望所有的读者在自己心中形成自己的结论。

  谢谢大家!

  写于2025年8月21日星期四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