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董小华:深度分析预测中美贸易战的终极结果

图片

  中美经济脱钩断链是近年来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其对中国经济的潜在影响复杂且多维。尽管中美两国经济深度融合已超过40年,但完全“脱钩”的可能,已经随着中美贸易战的加剧,变得越来越趋于现实。中美之间经济在关键领域出现的断裂,对中美两国经济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次中美贸易战的白热化,双方都展现出各自的实力,最终鹿死谁手,就要看在这场国家综合实力的较量中,谁更有能力把握机会,争取主动,把握命运的天平。

  一、中美贸易战背景下,中国所面临的挑战

  1、贸易方面的影响

  首先,贸易与供应链方面由于受中美贸易战的冲击,会导致中国出口市场收缩。

  美国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2023年占比约10.6%),若美国大幅提高关税或限制进口,部分依赖对美出口的行业(如电子产品、机械、家具等)可能面临订单下滑,企业利润压缩的后果。

  其次,中国外向型企业的供应链将重构成本;由于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外向型企业深度嵌入跨国产业链。若美国推动供应链向东南亚、印度转移,短期内可能导致部分产业外流,企业需承担搬迁成本和技术调整压力。

  2、对中国科技领域的影响

  首先,美国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将导致中国产业获取关键技术的机会受限。

  美国对中国半导体、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领域的出口管制,可能会延缓中国科技的升级。例如,高端芯片断供,将直接影响中国5G、AI和新能源车的产业链。

  另外,中国科技研发投入的压力增大。

  因为中国需加速自主研发替代,但尖端技术的突破,需要长期资金和人才投入,短期内可能面临技术代差的风险。

  3、对中国金融和资本流动的影响

  首先,美元体系方面的风险将加大。

  若中美金融脱钩(如限制中概股在美融资、冻结中国境外美元资产),可能会冲击到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增加企业海外融资成本。

  另外,资本外流压力加大。外资企业撤离或减少投资可能导致资本流出,影响汇率稳定和资本市场信心。

  4、对就业与社会稳定有可能性的影响

  因中国制造业和就业因中美贸易战而承压,中国出口导向型产业(如纺织、电子组装)有萎缩的可能,结果有可能会导致中国沿海地区就业岗位减少,从而加剧区域经济不平衡。经济转型期间,如若新兴产业吸纳能力不足,可能加剧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5、中国还将面临着规则与制度性挑战

  中国如若被排除在美欧主导的规则体系之外(如数字贸易规则、碳排放标准),中国对国际标准参与度将会下降。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也可能面临着合规壁垒。

  另外,中国区域合作所产生的替代效应会受到影响。目前,中国需加速“一带一路”和RCEP等多边合作,但短期内难以完全填补中国商品在美国市场上的缺口。

图片

  二、中美贸易战中,美国所面临的挑战

  中美经济脱钩断链若发生,对美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同样深远且复杂。尽管美国在技术、金融等领域具有优势,但其高度依赖全球化的供应链、消费市场和资本流动体系,脱钩可能会导致以下多维度冲击。

  1、贸易与供应链成本激增,会导致美国进口商品价格上升

  美国从中国进口大量制造业产品(占其总进口约20%),涵盖电子产品、家具、机械设备等。脱钩后,美国企业需转向更高成本的替代供应国(如越南、印度),短期内推高通胀。现实后果是,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后,部分家电价格已上涨约20%。

  另外,美国关键产业对中国所出口的原材料依赖非常大,因此原料需求的风险会加大。中国在稀土、医药原料(如抗生素)、消费电子零部件等领域占据全球主导地位。脱钩可能导致美国相关产业断供或成本飙升。现有数据表明,美国约80%的稀土精矿依赖中国进口,用于军工、新能源等领域。

  2、美国会在科技领域遭到反噬,美国科技企业收入缩水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科技消费市场(如芯片、软件服务)。限制对华技术出口将直接冲击美国企业利润。比如,高通约65%的芯片收入来自中国,若断供可能损失数十亿美元。

  3、创新生态割裂

  中美科技合作(如学术交流、联合研发)是推动全球技术进步的重要动力。脱钩可能延缓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的突破速度。

  4、美国金融体系发生动荡

  中国持有约8000亿美元美国国债,若脱钩引发抛售,可能推高美国国债收益率,增加政府融资成本,美元霸权会有崩溃的风险。

  另外,中美金融脱钩(如限制中概股融资、切断美元结算通道)将削弱纽约全球金融中心地位,迫使中国企业转向其他市场(如港股、新加坡),从而导致资本市场急据分化。

  5、对美国就业与产业的冲击

  美国试图通过补贴吸引制造业回归(如《通胀削减法案》),但劳动力成本高昂、产业链配套不足等问题难以短期解决。美国制造业岗位空缺率长期高于7%,技能错配严重,上述短板造成美国制造业回流成本高。

  另外,脱钩断链会导致美国农业和服务业受损。中国是美国农产品(大豆、玉米)和飞机(波音)的主要买家。脱钩可能导致美国农场破产增加,波音失去重要客户。根据现实中的例子,之前中美贸易战期间,美国大豆对华出口一度暴跌70%,农民收入锐减。

  6、美国的全球化红利将流失

  美国跨国企业(如苹果、特斯拉)依赖中国供应链和消费市场。脱钩将迫使企业重构全球布局,增加运营成本,企业利润下降。目前苹果约20%的营收来自中国,上海工厂占特斯拉全球产能的50%。

  另外,美国制定规则的话语权将被削弱。

  美国主导的国际规则(如WTO、美元结算体系)若被中国主导的RCEP、金砖支付系统替代,其全球经济治理影响力将下降。

  7、中美脱钩断链,将会导致美国通胀与经济增长放缓

  中美脱钩后,将加剧美国的成本推动型通胀。因为供应链重构、能源价格波动(欧洲能源危机教训在先)必然推高美国通胀,迫使美联储长期维持高利率,抑制经济增长。据预测,若中美脱钩导致全球贸易减少10%,美国GDP增速或下降0.5-1个百分点。

  同时,当前美国的联邦债务规模已经超过了34万亿美元,如若美国国债收益率因中美脱钩而飙升,利息支出占GDP比重可能会突破3%,从而挤压了其他公共支出, 导致债务风险加剧。

  8、美国的潜在应对与局限

  美国通过《芯片法案》《通胀削减法案》投入数千亿美元支持本土产业,但难以弥补中国市场的规模效应和效率优势,可见美国政府对本土产业实行产业补贴的局限性。

  而欧洲、日本和韩国虽参与了与中国的部分脱钩,但其经济高度依赖对华贸易(如德国汽车、韩国半导体),可能会因利益瓜葛,与美国经济孤立中国的政策产生分歧, 导致盟友间合作不确定性的加大。

  另外,中美脱钩政策会引发美国消费者、企业的强烈反对。物价上涨、就业岗位流失,导致美国国内抗议浪潮加剧,而美国国内的政治阻力导致特朗普对华脱钩政策执行的难度加大。

图片

  三、预计双方所付出的代价

  1、美国方面

  中美脱钩对美国经济的危害要大于对中国的负面影响,目前美国已经面临“三高”困境——高通胀、高债务、高社会分裂成本。短期内,美国可能通过技术封锁保护部分产业,但长期看,全球化红利消退将拖累其经济增长。中美贸易战的长期化和升级,会对美国的全球霸权地位产生深远的影响。若美国持续对华加征关税、限制技术出口,其作为“全球最大市场”的吸引力可能减弱,迫使更多国家转向中国市场(如RCEP成员国),中美长期脱钩可能导致部分国家减少美元储备(如中俄已推动本币结算),若制造业回流美国失败(如成本过高),其高端制造优势可能被中国部分替代(如新能源、5G)。美国对华芯片禁令虽能在短期内压制中国,但长期可能倒逼中国加速自主研发(如华为突破7nm芯片),削弱美国技术代差优势。同时,美国的欧洲、日韩等盟友在中美之间“选边站”的意愿有限(如德国坚持对华经贸合作),美国单边主义政策极大的削弱了西方联盟的凝聚力,同时也削弱了美国在全球中的领导地位。另外,贸易战会推高美国的通胀、加剧美国国内的贫富差距(如铁锈地带工人未显著受益),有可能会引发国内矛盾激化,导致社会动荡或政策转向。

图片

  2、中国方面

  (1)中美贸易战若长期升级并演变为全面经济对抗,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将复杂而深远,但“崩溃”这一极端情景的可能性较低。中国经济的韧性源于其独特的体制优势、市场规模和产业基础,但也面临结构性挑战。主要是中美贸易战可能加剧中国经济的长期风险,以下是关键分析:

  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占中国对外总出口量约16%(2023年),若美国加征中国关税或限制中国产品进口,长期效应会导致中国本土出口导向型产业萎缩 ,中国境内的部分行业(如电子、机械、家具)可能会面临产能过剩和就业的压力。

  另外,中国科技目前正处于技术赶超的窗口期 ,如若中国在关键技术(如光刻机、工业软件)领域突破缓慢,可能会因此长期陷入“中等技术陷阱”。中美脱钩后,美国必然会对中国实行科技封锁,美国对华半导体、AI等领域的技术限制,可能会拖慢中国科技突破速度,影响中国企业的产业升级,导致高端制造业竞争力下降。

  若中美金融脱钩(如限制中概股融资、切断美元结算通道),可能引发资本外流和汇率波动,人民币会产生贬值压力。

  目前中国仍处于经济转型期,若新兴产业吸纳能力不足,可能会加剧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从而导致社会矛盾累积。

  (2)中国经济内部的结构性矛盾如不解决,会导致关键变量所造成的风险,潜在挑战将成为现实挑战。

  如: 房地产债务风险、人口老龄化(2023年65岁以上人口占比14.9%)、地方财政压力可能削弱长期增长潜力。

  (3)由于美国联合盟友构建“小院高墙”(如芯片四方联盟)、地缘政治冲突(台海、南海)所导致的外部环境不确定性 ,可能会加剧中国经济被孤立的风险。

  (4)最悲观情景如下:

  若中国未能突破技术封锁、内需提振乏力,同时遭遇极端地缘冲突(如台海战争),可能陷入“低增长—高债务—社会动荡”循环,但全面崩溃概率极低。

图片

  四、中美各自在贸易战下的支撑力

  1、中国经济抗压能力的核心支撑

  (1)中国拥有庞大的内需市场:

  中国拥有14亿人口和4亿中等收入群体,消费升级潜力巨大。即使出口受限,内需仍可支撑经济增长(如新能源汽车、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

  数据:2023年消费对中国GDP增长贡献率达82%,远超投资和出口。

  (2)中国具有完整的产业链:

  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国家,从原材料到终端制造的全链条能力短期内难被替代。

  (3)政策调控的能力优势: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具有举国体制优势的政治体制,政策的实施受到反对的掣肘压力非常小。利用现有优势,中国政府可通过财政政策(如基建投资)、货币政策(如降准降息)和产业政策(如“中国制造2025”)快速应对危机。

  (4)丰厚的外汇储备是中国金融的安全气垫:

  中国持有约3.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是全球最大债权国,可抵御短期资本外流的冲击。

  2、美国霸权作为核心支柱,是美国对抗中国的战略优势

  当今美国的世界霸权建立在四大基础之上:

  (1)美国的经济与金融霸权: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全球最大消费市场、跨国公司网络。

  (2)美国的科技与产业优势:尖端技术(芯片、AI、生物科技)、全球产业链核心地位。

  (3)美西方的军事与联盟体系:美国拥有遍布全球的军事基地和信息网络,国际上有北约等盟友的战略协同。

  (4)美国主导着规则与话语权的制订:国际组织(WTO、IMF)皆由美西方所主导,因此控制着制定贸易规则和科技标准的话语权。

  五、中美贸易战预后分析

  中美贸易战的实质是中国挑战美国霸权!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美国已经成为中国和平发展的跘脚石!就是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特朗普“美国再次伟大”迎头相撞,一山二虎的局面,让信仰丛林法则的美国难以接受。在美国人眼里,中国崛起挑战了旧的国际秩序,中国的分庭抗礼让美国难以吃独食。

  无论如何,中美迎面相撞已经开始,今后要面对的是,怎么能够打赢这场国运保卫战?

  1、有专家称,面对中国的挑战,美国是难以崩溃的

  专家不仅给出了结论,而且还道出了其中的原因,而给出来的原因如下:

  (1)中国挑战的局限性:中美之间体量差距仍然存在,当前中国GDP约为美国的70%,人均收入仅为1/6,短期内难以全面超越。

  (2)相对于美国而言,中国在金融和军事方面还有短板。人民币国际化率仅3%(美元约60%),中国军事投射能力远逊于美国。

  (3)美国具有自我修复的能力,原因在于,美国的技术储备深厚(如全球顶尖高校、风险投资体系)。另外,美元的霸权惯性,美军的军事威慑力仍构成护城河。

  (4)前任拜登政府联合盟友构建“小院高墙”(如芯片四方联盟),结果延缓了中国的技术升级。

  结论就是,通过贸易战导致“美国崩溃”这一极端结果需要多维度条件叠加,目前来看更可能加速国际格局的“多极化”而非单极体系的终结。

  贸易战虽然可能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但需美国内部暴发危机(如债务崩溃、社会分裂)或面临外部的军事冲击(如新崛起大国军事挑战),才会引发体系崩塌。

  如果美国在贸易战中输掉了,最佳结果更趋向于世界多极化的形成,而非单极终结。美国霸权更可能相对衰落,但不会完全消失。全球权力将分散至欧盟、中国、印度、东盟等多中心,形成“无绝对霸主”的格局。

  因此中美贸易战的结局,更可能的结果是对美国霸权的潜在削弱,美国在政治与外交方面的代价加大,盟友们的离心力上升,美国主导的单极秩序被削弱,多极化开始加速形成。在经济领域,美国的市场的吸引力下降,产业空心化加剧。在金融领域,美元也会面临信用风险。

  2、中国的抗冲击能力如何?

  我认为,中国应对策略的有效性,将决定着中华民族的未来命运。

  有道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目前中国为了应对中美脱钩断链的挑战,早已未雨绸缪,很早就已实行“双循环”战略 。通过扩大内需(如乡村振兴、新基建)减少对外需依赖,同时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如国产芯片替代),中国 政府还加大了对半导体、量子计算等领域的投入(如国家大基金三期),企业加速技术攻关(如华为突破7nm芯片),加大了科技自主创新的力度。

  与此同时,中国深化“一带一路”、RCEP等区域多边合作来对冲风险,开拓了东南亚、非洲等新兴市场,从而分散对欧美市场依赖。目前中国已加大金融风险防控的力度 ,加强了跨境资本流动管理(如外汇管制),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目前占全球支付份额约3%),以应对美元体系的风险。

  所以中美脱钩如若发生,短期内可能对中国经济增长、就业和技术升级会造成显著压力。但长期来看,中国若能有效推动内需主导转型,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深化区域合作,反而可能倒逼经济向更高质量、更具韧性的方向发展。

  3、结论

  中国当下韧性有余,但需攻坚克难。中美贸易战对中国经济的挑战是结构性而非系统性的,短期内可能面临阵痛(如出口下滑、外资撤离)。中国经济仍有条件实现“软着陆”,甚至通过危机倒逼转型升级。

图片

  六、中国如何应对,方为最佳策略?

  通过中美双方各自优势和劣势的分析,我所得出的结论是,只要中国坚韧不拔,应对恰当得力,最终的胜利一定会属于中国。

  然而有人却说:“理性选择应是避免全面脱钩,转而通过规则协商、局部合作维持‘竞争与合作的平衡’”。

  但是避免全面脱钩不是一厢情愿的,如果美国认不清形势,执意一意孤行,实行消除中国这个战略竞争对手的政策呢?中国该怎么办?

  在我看来,留给中国的选择有上中下三策:

  (1)上策:

  中国狠狠地教训美国,以此教美国如何做人,逼迫其不得不尊重中国,放下身段和中国进行平等谈判,双方达成互利性协议。为什么把这列为上策呢?因为这个结果中美都没太伤元气,对中美两国伤害度也降到最小。最终中美之间竞争结果如何,还得看来日方长。

  在这个结局下,中美今后虽然还会有发生龃龉的可能,但此次贸易战如果美国认怂,原因必然由于其打压工具用尽也无法达到目的所致。在此之前,美国民主党拜登政府的对华打压政策没能阻止中国的发展,此次共和党特朗普政府对付中国更是捉襟见肘,可见贸易战达成互利协议后的中国,经济上受到美国阻挠的压力会减轻,各方面的增长会更加强劲,今后超越美国就没有什么悬念了。

  (2)中策:

  引发金融核弹,运用中国现今手里捏着的美国国债七寸之便,抓住有利时机突然出手巨量抛售,引起各国竞相效仿,从而打美国经济一个措手不及。由此迸发出来的势能,就像山崩一样势不可挡,促使美国经济在金融风暴的冲击下迅速崩溃,致使他们的人民感受到窒息和绝望,进而导致美国自身产生动乱而国家崩溃。崩溃虽然不等于灭亡,然而由此导致美国经济一蹶不振,则是板上钉钉。结果就是在相当长一个时期,作为病夫的美国,都不配成为中国的战略竞争对手,就像二战刚结束后的日本一样。因为这个结果既对中国的伤害维持在可控的程度,又能把美国打趴下了,所以不失为中策。

  (3)下策:

  下策是双方破釜沉舟,一打到底,结果“中伤美亡”。根据目前的战况发展,已经得出了一个这样的印象,面对美国对中国经济的极致施压,中国风轻云淡,没闪腰也没岔气,而且还放出了“要打多久就打多久”的豪言壮语。而中国的反制刚刚开始,就已经让美国乱成一团,痛苦难耐了。这说明中国的承压能力明显强于美国,如果美国仍碍于脸面一味地硬打到底,或者中国无视美国的求饶,积极采取“宜将剩勇追穷寇”的策略,那么美国解体灭亡也就指日可待了。然而为什么说这是下策呢?因为二虎相争,必有一伤。在这场恶斗中,中国也会伤得不轻,这时候也许会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局面出现,则不符合中国的战略利益。

  七、如果实施“中策”美国可能面临的后果

  美债居高不下、危如累卵已成事实,美国经济长期的高赤字和债务上限危机,使美国经济不可持续性的风险据高不下。

  根据最新数据,中国大约持有8000多亿美元的美国国债,是第二大海外持有者。虽然美债市场非常庞大,总规模超过30万亿,中国占比其实不算特别大。但如果中国短时间内抛空所有美债,可能对美债市场和美国经济造成显著冲击,加剧美国金融市场的波动,产生流动性危机,进而美债违约的风险急据扩大,极容易引起持债国家的群体性恐慌。这是 “羊群效应”的必然性所导致,所以不能低估持美债国家的恐慌阈值。

  当前条件下(美国债务/GDP超120%、中美战略对抗加剧),若中国带头抛售美债并引发连锁反应,美元信用确实面临阶段性崩溃风险(如19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级别的冲击)。

  若多米诺骨牌效应显现,所有主要持有国(如中国、日本、欧洲央行等)就会同步抛售美债,市场供给将远超需求,这将引发股市抛售,造成美股灾难性崩盘,标普500指数可能暴跌70%以上(参考1929年大萧条或2008年金融危机)。

图片

  一旦美债抛售形成趋势,即使理性上知道美元仍有价值,但非理性恐慌会驱使中小国家(如印度、巴西)跟风抛售,以避免成为“最后的接盘者”。因发展中国家普遍担心美元贬值会侵蚀其外汇储备(如沙特、印度外储中美元占比超60%),外汇储备安全的焦虑,会导致发展中国家主动减持以避险。

  若抛售规模远超预期,比如中国抛售8000亿美元美债,叠加日本、中东产油国跟风,短期内市场可能面临超1万亿美元的卖压,远超美联储资产负债表(8.5万亿美元)的承接能力。

  美债市场日均交易量约6000亿美元,若单日抛售量超过1万亿美元,市场将陷入“无买方”状态,流动性黑洞迅速显现,价格暴跌不可避免。

  美债抛售规模巨大,美联储仍可通过印钞购债短期兜底,但代价是美元贬值和通胀失控。虽然印钞购债短期内可避免市场崩溃,然而若中美同时极限操作(中国抛售美债 + 美国疯狂印钞),短期内可能引发金融市场剧烈动荡,甚至阶段性美元信用危机。

  若抛售导致美元大幅贬值(如兑人民币汇率突破8甚至10),全球央行可能加速“去美元化”,进一步削弱美债需求,形成恶性循环,结果美元信用体系动摇的进程会加快。若美元被全球抛弃,其汇率可能暴跌至历史低位(如兑欧元、人民币贬值80%以上),美元购买力就会崩塌,从而导致美国进口商品价格飞涨,能源、芯片、粮食等关键物资短缺,引发恶性通胀(年通胀率可能超过50%甚至更高)。

  美元若因此失去储备货币地位,可能会引发汇率崩盘。美元有可能会相对主要货币(人民币、欧元)贬值50%-70%,美国CPI可能飙升至15%-20%,重现1970年代滞胀场景。

  在危机中,美国盟友(如日本、欧盟)的首要目标是维护本国经济安全,而非无条件支持美国。例如日本:若日元因美元崩盘而大幅升值,日本央行可能被迫抛售美债以干预汇市(如2022年9月抛售美债换取日元流动性)。

  欧盟也是如此,若美元崩溃引发欧元被动升值,德国等出口导向型国家将面临经济衰退风险,可能选择与美国切割。此刻美国盟友们的“有限忠诚” 会因利益驱动至上而丧失殆尽。北约、欧盟、日本等美国传统盟友会因美元崩溃而失去经济利益纽带,转向会与其他货币(欧元、人民币)合作。这样就会使美国处于地缘政治孤立的状态,盟友体系发生崩塌,指望它们救美国是不可能的了。

  美国国内将面临什么样的局面?

  1、企业利润与消费崩盘

  依赖进口的美国企业(如科技公司、汽车制造商)成本剧增,被迫裁员或涨价,消费者购买力缩水,零售业和服务业陷入衰退。美国GDP占全球比重可能从25%降至15%-18%(类似1960年代的英国)。

  2、主权信用彻底丧失

  美国国债收益率可能飙升至20%-50%(类似1923年德国魏玛共和国恶性通胀时期),美国政府彻底失去融资能力。

  3、金融市场全面瘫痪

  美元资产被抛售潮,全球投资者抛售美股、美债、美元资产,转向黄金、大宗商品或其他货币。

  4、美元流动性枯竭

  离岸美元市场冻结,国际贸易和跨国企业结算体系崩溃。

  5、民生经济领域的崩溃

  消费与就业市场发生灾难,居民财富蒸发,养老金、储蓄账户因美元贬值和股市崩盘大幅缩水,中产阶级因此陷入贫困。

  6、失业率飙升

  企业因成本上升和需求萎缩大规模裁员,失业率可能突破20%(类似2008年金融危机峰值10%的两倍)。

  7、金融体系瓦解

  若美债收益率长期飙升,利息支出吞噬财政收入,财政与债务危机将不可避免,可能会引发债务违约或恶性通胀。银行会因挤兑而倒闭,美元存款价值也会归零,储户疯狂挤兑,中小银行率先破产,系统性金融机构(如摩根大通、花旗)可能因衍生品亏损(利率、外汇衍生品)陷入危机。

  8、 衍生品市场崩塌

  价值百万亿美元的利率、外汇衍生品合约因美元信用失效而无法履约,引发连锁违约。

  9、实体经济的“去工业化”加速

  制造业回流神话破灭:美元贬值虽理论上利好出口,但因供应链断裂(全球合作停滞)和能源价格失控,制造业无法恢复竞争力。

  10、农业与出口崩盘

  农产品以美元计价暴跌,但进口农机、化肥成本暴涨,农场主大规模破产。

  11、社会内部矛盾激化引发动荡

  经济崩溃引发民众对政府的愤怒,抗议、罢工、暴力事件频发,社会秩序瓦解,美国社会撕裂。 恶性通胀(年率>20%)会导致中产阶级财富缩水。而中产阶级财富的蒸发,极易引发民粹主义浪潮高涨,美国政府可能会采取极端手段(如资本管制、外汇冻结)来维持统治。

  12、贫富差距极端化

  持有实物资产(黄金、房产)的群体与仅持有现金的群体差距拉大,阶级矛盾尖锐。失业率可能突破15%,引发大规模抗议(类似2020年“黑命贵”运动的升级版)。

  13、军事霸权受限

  美国在海外750个军事基地的运营依赖美元霸权提供的廉价融资。若美元贬值,因军事开支的不可持续性,美国海外驻军成本因美元贬值而飙升。驻日、驻德美军年度费用可能从目前的800亿美元增至2000亿美元以上,迫使美国收缩海外军事存在,失去全球影响力。

  14、美元霸权瓦解

  失去全球储备货币地位将剥夺美国通过铸币税融资、转嫁债务危机的能力。

  15、军工复合体受挫

  洛克希德·马丁等军火商依赖美元霸权获取全球订单,若多国转向非美元采购(如用人民币购买俄制武器),美国军工出口将受重创。

  16、技术霸权流失

  若全球供应链“去美国化”,美国在芯片、AI等领域的领先优势可能被削弱。

  结论:

  危机的结果取决于多维变量,美债危机的结果会造成近乎“文明级”的灾难,虽然美国依旧可能“衰而不倒”,相对衰落但非绝对没落。 但最可能情景是,美国会在全球去美元化浪潮中逐步丧失霸权地位,退化为一个封闭、贫穷的经济体,失去全球领导地位。国际地位从超级大国沦为区域性强国,军事上退出海外热点地区(如中东),退守美洲,聚焦北美、西半球和关键海上通道(如马六甲海峡),仍保持区域主导地位,类似19世纪的西班牙或奥斯曼帝国。

图片

  结束语

  这场由美国挑起的贸易战,中国真的不想打,然而凡事都不能一厢情愿,美国一意孤行执意要打贸易战,说明中美经济决战已迫在眉睫,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因此,放弃幻想,全面布署进入战时状态,准备充足的应对策略,才是首要的重点行动。

  既然中美不能合作共赢了,那么中美经济摩擦所带来的必然是双方国力损耗,这种损耗对中美双方国力所产生的正负面影响有轻有重。在我看来,如果中美贸易战非得一打到底,那么结果只能是“中伤美亡”。不过虽然中国受了伤,却也因此得到美亡的结果,这个结局符合中国的长远利益。因为伤了可以养回来,中国的元气不可能消失;而美国亡了,世界上就没有哪个国家可以掣肘中国的发展了。

  中国为什么有底气呢?

  首先,中国储蓄率高,相较于美国,中国有藏富于民的优势;其次,中国有14亿人的内需替代市场;另外,中国持有美债7000多亿美元,这是一种巨大的金融核弹,一旦在短期内完全抛售,多米诺骨牌效应将使美国难以承受,最终会导致美国经济系统性崩溃。

  由于美国是移民国家,没有类似于中华民族的那种具有坚韧民族凝聚力和独立于世界的价值体系,因而导致美国人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淡漠,各州独立意识浓烈,凝聚意识松散。所以一旦遭遇重大挫折,极可能因各自利益不同而各奔东西,结果分崩离析,树倒猢狲散。目前中国吸引外来人才的的政策是行之有效的,如果中国在贸易战中碾压了美国,届时胜者为王所产生的向心力会更大,极有可能像吸引乌克兰科学家来华那样,导致美国的科学家大批投华,在中国继续他们的科研事业,为中国的科技腾飞出力献策。

  中美战略竞争,也许有人认为这是本世纪国家间唯一的一次豪赌。如果中国胜了,那胜利的红利将把中国送上世界中心的宝座;如果中国败了,中国将面临两个难以回避的局面:如果中国败而不屈,则中国将重回被美西方全面铁幕封锁的局面,同时也会面临着过苦日子的境地;如果中国败而屈服,则中国将成为美国资本的奴隶,成为美国的市场花园,全体中国人将为美国的利益而打工。

  然而,有压迫就有反抗,为正义而斗争绝不是一场可以随意性选择的赌博。中华民族具有人类最优秀的文化价值理念,社会主义中国在霸凌面前决不会苟且偷生,而中国人民也必将同仇敌忾。中国政府的态度,至今为止就是“奉陪到底”这四个字。这说明,美国低估了中国人民反对霸权压迫的民族意志,这种民族意志和自身实力大小无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抗美援朝,“气多钢少”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硬是打败了“钢多气少”的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宁可当掉裤子,也搞出了原子弹。中国文化深厚的底蕴,是中国人民民族精神的内在生发动力。

  从另外一个视角看,中国如果取得胜利,那将是东方意识形态的胜利,会极大增强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影响力,社会主义的正义性将被西方世界的主流意识所认可,从而抑制境内外反社会主义思潮。

  从战略上考虑,中美贸易战的最终结果,有可能对中国造成的损害仅仅是致伤性的,而对美国综合国力的打击则是致命性的。所以,最佳的选择是,中国在这场关系到中华民族命运的大博弈中,定力和魄力同等重要,需要把眼界锚定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这盘大棋局上。

  中国的战法是速战速决,还是持久战?是小刀拉肉呢,还是重锤击顶,趁你病、要你命?是快刀斩乱麻、不惜壮士断腕呢,还是面对惊涛骇浪犹犹豫豫、瞻前顾后?每一种选择都会对未来的世界格局有着长远的影响。

  中国有打赢贸易战的实力,中国的反制措施已经让特朗普黔驴技穷。迄今为止,美国朝野已如惊弓之鸟。问题的关键在于,美国危如累卵的几大脆弱经济短板,极容易在重大诱发因素的冲击下迅速崩溃。中国在这场贸易战中走得多远、获益多少,取决于中国是否有更大的追求。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虽然兵书上有“穷寇勿迫”一说,然而胜而不胜,或乘胜即收,极可能会使中国的战略收益大大缩水。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候,在战略机遇期给对手以苟延残喘的机会,预后则不会太乐观。民间有种说法是;“打蛇不死反为祸”,美国有实力的支撑,一旦缓过气来,必然还会卷土重来。所以到了决定命运的时刻,就要两害相权取其轻,放手给对方以致命性打击犹为重要。不仅打蛇要打七寸,还要稳准狠。

  因此,面临中美经济决战的当下,中国能否坚定而自如地驾驭战略机遇期,不仅体现在智谋和技巧上,还需有破釜沉舟的勇气、两强相遇勇者胜的信念和决战决胜的信心!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