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钟建民:中国为什么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

  在探讨国家发展道路的议题时,常听到这样的观点:“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大多是资本主义国家,所以中国若想成为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就必须走资本主义道路。” 这是许多人的逻辑。

  这种论断看似有理,对日本、韩国等国家或许适用,可放在中国,却不符合国情。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叶利钦、普京等领导人曾试图让俄罗斯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融入欧洲与资本主义世界,然而结果却不尽人意。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出于帝国主义本质,绝不允许出现一个独立自主且实力相当的大国。对于俄罗斯、中国这样的大国而言,即便甘愿充当 “附庸”、做二狗子,也难以被接纳。

  回顾历史,自 1840 年起的一百多年间,中国的仁人志士为探索资本主义道路不懈奋斗,从洪秀全到康有为、孙中山,都以失败告终。蒋介石领导的民国政权,虽取得国家政权,却依旧使中国处于依赖帝国主义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相继取得胜利,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更是让新中国屹立于世界东方。

  那么,究竟为何中国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呢?

  一、封建体制与思想的阻碍

  早在 16 世纪,欧洲就先后爆发资产阶级革命,逐步迈入资本主义社会。而在中国,明朝时期虽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却始终未能孕育出资产阶级与资产阶级革命。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方式,使得经济缺乏向外拓展与大规模协作的动力,人们满足于在小块土地上进行简单生产,难以形成大规模的商品生产与交换体系,这极大地限制了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的发展。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下,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过度,商人的经营活动受到诸多限制,如高额赋税、行业垄断等,严重束缚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空间。封建文化意识形态方面,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强调等级秩序、安土重迁,这种观念不利于冒险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而这两者恰恰是资本主义发展所必需的。封建礼教对商业活动的轻视,使得社会资源难以向商业和工业领域有效聚集。所以,长达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体制及其思想,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

  二、帝国主义的阻挠

  自 1840 年鸦片战争起,帝国主义列强开始侵略中国。对帝国主义而言,中国若成为独立自主的资本主义国家,将极大地影响他们在华的利益。他们需要的是一个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中国,以便倾销产品、获取廉价原料与劳动力。中国丰富的资源与庞大的人口市场,对帝国主义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如果中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强国,不仅会减少对他们商品的依赖,还可能在国际市场上与他们形成竞争。例如,在近代,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放口岸、协定关税,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打压中国本土的民族工业,以维持其在经济上对中国的剥削与控制。他们绝不允许中国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实现独立自主,从而摆脱被奴役的地位。

  三、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诞生于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夹缝之中,具有先天的软弱性与妥协性。从明朝到建国之前的几百年间,虽然产生了民族资产阶级,但却没有这个阶级的成长环境和条件。他们缺乏足够的政治和经济实力,无法彻底摆脱外国势力的控制,也无法有效对抗封建势力的束缚。

  民族资产阶级的成员多由官僚、地主、买办转化而来(如张謇是清末状元,兼具士绅和企业家双重身份;周学熙是官僚资本家),他们自身往往拥有土地或封建特权,既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代表,又与封建剥削制度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企业主同时出租土地)。这种双重身份使其在反封建时顾虑重重,害怕彻底废除封建制度会损害自身利益。这种局限性使得民族资产阶级在推动中国社会进步方面,始终显得力不从心,难以发挥主导作用。

  从经济上看,他们依赖帝国主义的技术与设备,以及封建势力提供的市场与资源,在资金、技术、原料等方面难以实现完全独立。在资金上:民族企业初始资本少(多源于官僚、地主投资),难以与外资企业竞争,常需向外国银行贷款,陷入债务依赖(如张謇的大生纱厂曾向日本银行借款,最终被抵押)。在技术上:设备、技术多依赖进口(如纺织业的机器多来自英国、德国),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受制于人。

  在政治上,他们既害怕帝国主义的压迫与封建势力的反扑,又渴望通过政治变革来保障自身利益,这种矛盾心理使得他们在革命中缺乏坚定性与彻底性。以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为例,辛亥革命虽推翻了封建皇朝,提出了 “三民主义” 的斗争纲领,但在后续的发展中,由于民族资产阶级无法彻底摆脱对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的依赖,面对内外压力时,不断妥协退让,最终导致革命果实被窃取,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

  这充分表明,民族资产阶级没有能力担当起引领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重任。

  四、制度劣势与沦为附庸的风险

  西方资本主义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私有制经济已经高度成熟,在全球经济体系中早就占据主导地位。中国若选择走资本主义道路,在制度层面必然会劣势尽现。在经济发展初期,难以在短期内建立起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竞争时,在技术、资金、市场等方面将处于明显劣势。一旦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很容易陷入帝国主义的经济收割网络。一方面,中国庞大的市场与丰富的资源,必然会成为资本强国掠夺的对象,经济发展将受到外部势力的严重制约和挤压,沦为资本强国的经济附庸;另一方面,在既有的全球经济体系中,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必然处于食物链的顶端,成为吸血鬼,而我们必然会处于食物链低端,成为帝国主义控制的代工厂,必然成为发达国家剩余价值的提供者。如同一些发展中国家,表面上采用资本主义制度,但经济命脉却被外国资本掌控,国家发展陷入困境。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转向资本主义道路的发展历程,也充分证明了社会主义国家转型为资本主义时,在与老牌帝国主义国家的竞争中,由于制度、经济结构等多方面的原因,往往处于劣势地位。

  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开篇就指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通过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对革命态度的深入分析,明确了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是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的反动知识界等。工业无产阶级由于其自身的先进性、组织性与革命性,成为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有着相似的经济地位与利益诉求,是无产阶级最接近的朋友;而中产阶级具有两面性,右翼可能成为敌人,左翼则有可能成为朋友。这篇文章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奠定了坚实基础,清晰地揭示了中国革命道路只能是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因。只有无产阶级才能凭借其坚定的革命性与彻底的斗争精神,担当起中国革命的领导责任;只有实现工农群众的联合,才能凝聚起强大的力量,推翻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的压迫;只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劳动者当家做主和按劳分配的制度优势,才能真正打破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困境,实现国家的独立、人民的解放与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历史发展的进程,还是社会结构、阶级力量以及国际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考量,中国都无法走资本主义道路。只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才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与人民幸福,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现实的必然。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