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剧里出现了许多“地主的善良”与“农民的懒惰”,这与通常所塑造的地主、农民形象形成了强烈反差,因此引发了巨大争论。批评者指出,这是在美化地主、丑化农民;反批评者则搬出所谓“历史现实”,举例说正是农民好吃懒做,所以才会吃不饱饭。还有网络大V把针对《生万物》的这种批评定义为“政治禁锢”,说是搞“政治正确”,是“扣大帽子”。实质上,这根本就是阶级意识形态的矛盾。围绕《生万物》争论的,不仅是三种观点,还衍生出对这三种观点的再评论,甚至连“人性论”都出来了。难道这真是毫无规律可循吗?当然不是。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分析的方法,才能看清其中的本质规律。
在封建生产关系下,将地主塑造成“勤俭节约”的形象,本身就是错误的阶级立场。地主本人和家人当然会勤俭,因为一切都属于他们,把剥削来的东西“节省着用”,就被说成勤俭。但这种“勤俭”,无非是对剥削所得的珍惜。若抽掉了它的阶级性,把它提高为全民美德,就成了赤裸裸的翻案。所谓的“社会主义文艺”,如果采取这种角度,就是以剥削阶级的立场出发,却打着被剥削阶级的幌子来叙事。若不揭示生产关系与剥削矛盾,而是空谈勤俭节约,就会让群众误以为这种“美德”属于全民意义,而非阶级意义。与此同时,把土地浪漫化为所谓“神圣之物”,说是“农民的依恋”,却不表现土地背后的生产关系,实质上就是用浪漫的文化叙事来掩盖阶级压迫的经济实质。部分事实就是谎言。似乎农民生活落后,是因为他们不够努力,而不是生产关系束缚了生产力。所谓农民好吃懒做的解释,本质上就是历史唯心主义。农民为什么变懒惰?正是因为地主阶级的剥削与压迫,这种全方位的、结构性的压迫。把这种压迫造成的结果硬说成被压迫阶级的本质,这就是为剥削阶级开脱,是一种诡辩。
至于那位网络大V的反指责,更是一顶虚无的大帽子,整篇文章不过是毫无根据的抵赖。归根到底,这正是阶级立场的不同,只有站在剥削阶级的立场上,剥削才不存在,只有站在统治阶级的角度,压迫才会消失。也就是说,围绕生万物的争论,本质上是分为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只不过存在各种各样的形式,归根结底,必须要超出这些意识形态的局限性,才能够全面的观察事物本身。总之,把表象当成本质,把结果当作原因,用个别事实掩盖整体的阶级关系,恰恰就是剥削阶级惯用的理论依据,具体事物只不过是这种本质关系的一种特殊体现,指责上纲上线,只能说明远远落后于现实的问题,是巧妙的把这种认知局限于某个具体的事物,从而把全部物质关系孤立起来,在这样的情况下本质就消失了,只剩下无数个由一定条件所产生的具体事物,从而造就了一种伪客观伪理性的遵循现实。历史唯心主义的手法,总是只见现象不见本质。凡是替剥削辩护的理论,无论打着什么旗号,形式上有什么不同,最终都必然体现出这种唯心主义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