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钟建民:你真的了解大公社的真相吗?

  今日看到了这样一篇文章:《大公社的真相:为什么人人平等却无法致富?》(今日头条:2024-09-27 扬帆起航)。

  看文章的题目,作者是要揭示大公社的真相,但,看文章的内容,作者是一点不了解大公社的真相。

  1,“很多人都表示大公社制度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抄袭苏联模式,在苏联模式中大公社制度也是曾经存在过,并且因为它而破产。”很多人认为未必就是事实。我国的人民公社制度,是由互助组、合作社再进一步发展到人民公社,就连人民公社的名称,也是先由下面提出来,然后全国通行的,怎么就是抄袭苏联模式呢?人民公社体制是劳权公有制模式,而苏联模式是产权公有制模式,两者根本不同!

  2,“比如大公社制度改变了农民之间传统的合作关系,过去农民之间基本都是邻里互帮、互相扶持。 但是到了大公社时代,邻居之间关系也越来越生疏了。”不知道谁告诉作者,到了公社时代邻居之间关系就越来越生疏了呢?相比于单干争水、争地等多种矛盾造成村民关系恶化,人民公社时的社员相互关系恰恰是互相帮扶。譬如那家要建房,那都是邻里帮忙,不用工钱,吃顿饭即可;那家要卖猪仔,也都是邻居们起大早帮着挑到市场上去,那像现在大家各顾各,办事都要钱说话?

  3,“公社制度下领导层把权力握得太紧,政策变化频繁、执行随意、透明度不足。 有时候一不小心就冤枉了好几个人出来劳改。”作者这是在说笑话吗?那有种田的社员要劳改的?社员本来就是每天都劳动的人,怎么就要劳改了?说不通吧?不了解实际你不说话,没有人把你当哑巴,怎么可以无中生有呢?

  4,“除了村民之间关系差了之外,村民和公社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僵硬。”人民公社时期,不要说是公社干部需要到下面蹲点,与社员同劳动,就是区县干部也经常下乡,可以说人民公社时期是干群关系最好的时期,社员与公社之间的关系怎么会变得越来越僵硬?

  5,“还有就是因为公社内部工资福利差距大、待遇不公平、管理粗放。 工作好不好没人管,只要把规定任务完成了就行了。 这样一来勤奋吃亏、懒惰吃香的现象就很严重。”这说得是人民公社吗?人民公社采用的是工分制的分配方式,一般社员都是争工分,按工分多少参与集体产品分配,这工资福利差距大又何从谈起?

  6,“所以网友们认为大公社制度其实忽视了人性这个因素,在传统农村中根深蒂固的互帮互助精神被削弱了之后,村庄内部也是形成了鸡犬不宁、你争我夺的局面。”在人民公社时期,一个公社只是设一个公安特派员,连派出所都没有,大队有一个治安员处理社员之间的矛盾。生产队建立的是“谁劳动谁受益”的劳权制度,大家凭工分说话,怎么会出现“鸡犬不宁、你争我夺的局面”?在集体劳动中,如果采用的是定额计工方法,社员在劳动中争先恐后、你追我赶的场面是常有,但怎么可能有“你争我夺”的现象呢?

  7,“大公社制度下要求每个单位都完成固定数量和质量的产品供应任务。但是由于农产品天气影响大、产量波动性强、市场需求难以预测,有时候真心卖不出去那么多。所以很多单位只能通过伪报产量、掺假品等手段硬着头皮完成任务。扭曲了市场价格信号、损害了消费者利益。同时因为生产队内部工资福利差距大、管理混乱导致士气低落、工作效率低下。有些队员干活不干劲、拖拖拉拉浪费时间。 都影响了集体经济整体效益。所以网友们认为虽然当年提出大公社制度时目标美好,但是具体操作上却没有深入考虑到农村特殊环境下群众自发性参与以及市场化因素。没有培养起集体协商、自主创新、市场竞争意识。”在人民公社时期,除了开头的几年之外,从1962年进行体制调整之后,即进入正常发展时期。由于当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每个生产队需要完成定购任务。在这种情况下,有的生产队出现瞒产私分的现象是不奇怪的,但却不会去伪报产量、完成任务。完成国家定购任务是要有一担担粮食送到粮管所去的,并不是报个数字就能过关的。生产队社员也好,干部也好,拿的是工分,不是什么工资;人民公社时期是我国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增加粮食供给是最重要的任务。而为了能够多打粮食,人民公社围绕农业生产进行了全方位的努力,包括开展大量的农业水利工程、农田改造的基本工程,推进农田种植和管理的科学化进程,研究和推广良种,公社为了服务农业生产,建立了农技站、农机站和供销社等服务系统,所有这一切,都包含生产、技术、管理和制度的创新。我国农业经过人民公社二十多年的发展,从养活6亿多人发展到养活10亿多人,使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出现了大幅增长;同时为我国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整体效益是十分显著的!

  8,“反而过分强调集体利益优先,压抑个体意识,导致很多人都感觉活得毫无尊严,活得像条蚯蚓一样。”人民公社的生产队建立的是“谁劳动谁管理”和“谁劳动谁受益”的劳权制度,体现了每个社员对劳动所有权的利益要求。这种制度是最先进的制度,也是最能广泛地体现劳动人民利益的制度。怎么会没有尊严?人民公社共同服务系统的发展,包括供销、信用社、农机、农技和行政服务系统等,都是以满足农民生产发展需要为中心的体制,而人民公社公共事业的发展,如农村的生产、生活电力化的实施、农村教育体制的建立和中学教学的普及,农村医疗体系的广泛建立等等公共产品的丰富供给,大大提高了社员的生存和发展能力。生产队时期的一对夫妇可以养活一个七、八之家,负担三、五个孩子的生活费用。老百姓的这种生存和发展能力在我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人民公社人人都凭自己的劳动说话,凭自己的劳动吃饭,而在丰富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环境下,即使抚养四、五个孩子也不用担心交不起学费,看不起病,建不起房,娶不起媳妇、养不起老。人民公社时干部与社员联系紧密,与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是常态,没有哪个社员会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9,“当年提出大公社制度时,目标是美好的,想要通过集体化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以服务国家工业化目标.”从二十多年的人民公社实践看,确实达到了“通过集体化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目标。从三、四百斤的产量到一千斤左右的产量,足以说明问题。而我国工业化的目标事实上也顺利实现了!

  大公社的真相是什么?

  一,大公社的真相就是使我国农业实现了原始生产方式到社会化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集体生产方式的形成,使我国农业发生了从靠天吃饭到灌排系统的转变,从原始种植到科学化的种植到管理,从亩产三、四百斤到亩产千斤的转变,从养活6亿多人到养活10亿多人的能力转变……。

  二,大公社的真相就是,通过公社化的组织,形成了一种新质生产力,形成了社会化的农业生产力,从而为我国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化零为整,把散装的农民组织成为一个个有战斗力的集体,完成了许多浩大的基础工程,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转变提供了基础。

  三,大公社的真相是,它是一种以劳动者为主体的、体现劳动所有权的基本制度模式,这种模式本质上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所说的“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扩大、丰富和满足工人生活”的生产方式一一即消费价值生产方式。它就是中国化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而面对这种生产方式,具有小农意识的人看不惯它,具有资产阶级观念的人总是想要竭力否定它,他们总是用过时的、或资本主义的权利观念和企业观念来攻击它,诽谤它、发泄对这种新兴生产方式的不满!

  四,大公社的真相是,它为新兴的社会主义中国培养四、五亿有文化素质的劳动者,为我国农业生产条件的根本改善作出了根本贡献,形成了我国农村工业化的良好发展趋势。而那些完全不了解真相的人却把人民公社发展的功绩记到分田单干的功劳薄上,完全忽略了它为我国成为世界工厂和改革红利奠定的基础性的作用。

  五,大公社的真相,就是它开创了一条使我国农村走向现代化,使我国农民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二十多年的发展,使我国农业经过水利化、电力化和农田种植和管理科学化三个阶段的发展,进入到了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生产机械化的时代,使我国农村和农业完成了创业阶段的基础工程,将要进入农业机械化和农村工业化及城镇化发展的收获阶段。因为中断了刚刚完成创业的人民公社的农业现代化进程,从而使人们留下了好像是人民公社总是苦和收入低的印象,而未能感受到人民公社进一步发展形成类似周家庄、南街村共同富裕的好处。

  六,大公社的真相,就是人民公社体制形成了适合老百姓生存和发展要求的基本制度和社会环境,从而使社员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从没有电到有电,从普遍都是文盲到农村中小学的普及,从农村看不了病到大队普及卫生所,公社设立医院,从手工农业到耕种的机械化,从农村没有工业到社队企业的兴起,从而为农村的发展,为富余劳动力的就业,提供了重要的渠道。与人民公社之前的农民相比,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根本性的提高。

  人民公社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经济体制,且仅仅存在二十多年的时间,你要期望它十全十美是不现实的。但最重要的是人民公社形成了有效的、适合公有制经济的经营机制。为什么搞不好的生产队社员要吃返销粮,甚至要外出讨饭?搞不好的生产队的社员要讨饭吃,恰恰因为有更多搞得好的生产队,才有返销粮的供应,才有得地方给人讨饭。生产队是社员联合起来,利用公共的土地和生产资料,通过劳动来满足个人和家庭消费需要的生产组织。在采用“补偿消耗的、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余下都是自己”的分配方式的条件下,社员的个人收入与生产队的盈余总额是直接相关联的。生产队的生产正常,粮食产量高、副业收入好,生产队全年的盈余价值量自己也大,工值就会向上浮动;相反,如果生产队的生产不正常,副业收入很少甚至没有,生产队的全年盈余价值量就会变小,工值就会向下浮动。工分制的作用就在于能够把社员的个人收入与生产队的集体生产成果紧密相联,从而使社员劳动收入随着生产队的生产经营状况的变化而自然波动。这种收入波动,就会引起社员肯定或否定管理人员的态度和行动,而社员大会、队委会的劳权管理体制,则会把这种调节行为落实到实处,从而使生产队的管理状态不断适应生产队的生产状态,适应生产队不断发展的需要,从而使生产队能够朝着有利于体现社员利益要求的方向发展。二十多年的生产队,从大寨工到时间工,从时间工到定额工,再由定额工发展到兼顾数量和质量的综合形式的工分制的发展过程,就是在这种机制作用下发生的变化过程。

  把人民公社生产队的经营状态与民营企业整体状态相比,难道其经营状况不是有更稳定、更有效率更有生命力?如果随着我国工业化目标的实现,原有的指令性体制逐渐市场化,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的生产队和人民公社难道在市场中不比单打独斗的私营企业更具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

  事实的真相是什么?那就是人们对于新办的私营企业10家有9家失败的现实早已司空见惯,对大多数存在着的半死不活民营企业状况习以为常,对工商企业到处存在的上班摸鱼的劳动状态视而不见,而对新兴的劳权经济实体却指手画脚,对生产队工分制过渡时期存在着不适应生产要求的劳动状态却口诛笔伐!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3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