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电视剧《生万物》的要害是不要“革命”

  看了电视剧《生万物》之后,感到该剧从头到尾讲的全都是农事、家事、村里事,就是不讲革命事。其实,无论是大革命时期还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人民革命在山东从来没有间断过,党的一大13名代表中就有两名来自山东的代表:时年23岁的王尽美和20岁的邓恩铭。特别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山东是我国重要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

  电视剧《生万物》讲的是1926年至1946年发生在山东沂蒙山区的一个小村庄——天牛庙村的故事。而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115师司令部和中共山东分局的驻地就位于沂蒙山区里的莒南县大店镇。1941年3月至1945年9月,八路军115师司令部、中共山东分局、山东省战工会曾长期驻扎在这里。罗荣桓等革命家在这里指挥115师主力部队与日、伪军作战达三年之久,上万次之多,为争取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1945年8月13日,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省政府——山东省政府也在这里诞生。莒南一度成为山东省党政军指挥中心,被誉为“小延安”。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我党领导的农村抗日和革命斗争,曾经在山东风起云涌、波澜壮阔,沂蒙山区作为一个老根据地和解放区,也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光辉事迹。

  抗日战争爆发后,八路军、新四军在广大敌后立足农村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独立自主的抗日游击战争。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依托抗日根据地,依靠广大农民支持,与盘踞于城市的侵华日军相周旋。这是中国革命根据地理论和实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重要发展,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思想的继续和发展。

  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是抗日民主根据地建立的标志,同时也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具体体现。

  1940年3月,在总结各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毛泽东起草了《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作为党内指示由中共中央向全党发出。这个指示一开始就说明,目前是国民党反共顽固派极力反对我们在华北、华中等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而我们则必须建立这种政权,并已经可能在各主要的抗日根据地内建立这种政权的时候。在抗日时期,我们所建立的政权的性质,是民族统一战线的。“这种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它是和地主资产阶级的反革命专政区别的,也是和土地革命时期的工农民主专政有区别”,这种政权将大有助于全国民主化的推动。指示要求在各级政权中实行“三三制”,即“在人员分配上,应规定为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同时“必须保证共产党员在政权中占领导地位”,还应避免忽视争取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的“左”的倾向,以达到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目的。该指示还强调指出:“抗日统一战线政权的施政方针,应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保护抗日的人民,调节各抗日阶层的利益,改良工农的生活和镇压汉奸、反动派为基本出发点。”

  遵照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指示,山东共产党组织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为指导,在全省建立了各级“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并不断开展民主运动,加强政权的民主性和人民性,使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不断得到提高。

  例如,1938年8月,位于沂蒙山区的沂水县建立了第九区抗日民主政府,这是鲁中区建立的第一个区级抗日民主政权。边区省委把沂水、蒙阴等县划为直属县,直接领导这两个县的工作。

  1939年6月,日军对鲁中进行大“扫荡”,国民党地方政权纷纷垮台。山东党组织抓住这个机会,加强了政权建设。8月底成立了博(山)莱(芜)蒙(阴)办事处,11月南沂蒙、北沂蒙办事处成立。在建立各县抗日民主政府的同时,鲁中区还建立、改造了大批区乡政权。

  随着抗战局势的发展,中共中央对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又提出了新的要求。1939年l2月,中共中央在《关于山东及苏鲁战区工作方针的指示》中明确指出,“应当用一切努力争取政权,这是山东与苏鲁斗争胜利或失败的关键”,并且指出了一些争取政权的办法:在敌人“扫荡”中旧政权人员跑了,我应立即委任,然后再行民选,以树立新政权;在反摩擦中建立新政权;在民众为民主民生的斗争及反对汉奸、反动分子的斗争中建立新政权,即使旧政权存在,我亦应寻机建立新政权。此后,山东分局彻底改变了轻视政权建设的观念,积极行动起来。

  1940年,山东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工作进展加快。2月,山东分局决定成立政府工作部,以统一领导山东抗日民主政权;规定各区行政机构依次为主任公署、专员公署、县政府及区乡政府;要求各级政权的成立,应尽一切可能,发动群众民主选举产生。到1940年7月,山东抗日根据地内已经成立一个行政主任公署、9个专员公署、66个县级抗日民主政府及近300多个区乡抗日政府。各行署主任、专员、县长及186个区的区长为民主选举产生。还成立了l个行政区参议会、8个专区参议会和47个县参议会。山东省联合大会召开后,山东抗日民主政权各项建设进一步快速发展。到l940年底,山东抗日民主政权,已有两个行政主任公署、l0个专员公署和79个县政府,管辖的范围达3.6万平方公里,有人口1200余万。

  根据1940年3月中央《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指示,山东分局于6月8日作出了《关于政权问题的新决定》,要求各级政府、参议会都要实行“三三制”原则。在此后的抗日民主政权建设过程中,各地都注意贯彻执行“三三制”原则,到1940年夏,行署主任、专员均为民选。在有统计的71个县政权中,民选的县长67个;232个区政权中,民选的区长186个;民选的乡长约占三分之二;民选的村长约占二分之一。

  此后进一步加强了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与巩固,使之成为坚持敌后游击战争的强大依托,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到1943年夏,全省有主任公署4个,相当于主任公署的专署2个,一般专署11个,县政府90个(新地区不包括在内),区政府663个,在根据地10128个村庄和游击区12443个村庄中普遍建立了权力机构。

  山东党组织采取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相结合的办法,随着减租减息运动的深入开展,群众被广泛发动起来,村政改造工作取得巨大成绩。鲁中沂蒙地区在所有占领村庄进行了民主政权改造,有的甚至改造过两三次。

  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村级民主政权建设

  山东抗日根据地村级民主政权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建立完善村级共产党组织,要求每村均有党支部或党小组。

  二是民选村长。在村选中,由于民主改革的深化,当选的各阶层成分出现了变化,过去村政权由地痞流氓封建势力把持包办、鱼肉人民的现象发生了改变,基本群众在政权中的比例大大增加。如沂蒙区沂南县村级干部中,工人占2.3%,贫农占46.3%,中农占37%,富农11.3%,地主1.4%,商人2%。说明封建势力开始受到人民的排斥,积极参加抗战的广大工农受到多数群众的拥戴,开始执掌村政权。这一变化具有历史意义,说明贫苦农民真正登上了政治舞台,真正实现了当家作主。

  三是建立农救会(农民抗日救国会)、妇救会、(妇女抗日救国会)、青抗先(青年抗日先锋队)等抗日社会组织

  四是建立民兵组织。

  山东民兵

  山东民兵是抗日战争初期由中国共产党在山东抗日根据地组建的群众性武装力量。1937年日军入侵山东后,中共通过改造旧式自卫武装和发动群众运动建立人民自卫团,至1941年发展成为包含青年抗日先锋队骨干的民兵组织。1945年民兵规模达50万人,形成正规化建制。其组织建设主要通过推行党支部建在民兵组织的制度,增加党员比例,以及建立省、行政区、县、村四级人民武装委员会等方式强化领导体系。民兵作战采取地雷战、破袭战等战术,1943-1944年三期整训后战斗力显著提升。抗战期间累计作战超5.2万次。同时兼具生产职能,通过劳动互助模式解决经济困难。

  沂蒙地区的民兵建设也取得显著成绩,涌现了一批英雄集体与个人。南岩民兵就是其中的代表。

  沂源县大张庄镇南岩村位于沂蒙山腹地,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对沂蒙山区实施“三光”政策,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南岩村的青壮年们无法忍受日军的暴行,拿起武器,保卫家乡。1943年3月3日,南岩村的熊子功、熊加福、熊子星等40余名青壮年,自发聚集在村里的庙前广场,他们手持大刀、长矛、土枪等简陋的武器,面对着飘扬的红旗庄严宣誓:“保卫家乡,抗战到底!”南岩民兵正式成立。

  南岩民兵成立后,迅速投入到抗日战斗中。1943年8月18日,日军在玉皇顶设立据点,企图进一步蚕食周边地区。南岩民兵得知此消息,决定主动出击,消灭敌人。当日拂晓,40余名民兵在熊子功的带领下,悄无声息地接近玉皇顶,他们利用地形优势,迅速包围了敌人。随着一声令下,民兵们发起了猛烈攻击,日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乱作一团。经过几个小时的激战,成功消灭了敌人的特务排,攻克了玉皇顶据点。

  1943年12月23日拂晓,伪军吴化文部千余人在日军的配合下,分三路向南岩村发起进攻。敌人企图一举消灭南岩民兵,摧毁南岩村的抗日力量。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南岩民兵毫不畏惧,迅速组织起来,准备迎战。战斗一开始,敌人就凭借兵力优势,对南岩村发起了猛烈攻击。民兵们在熊子功的指挥下,依托村里的地形和工事顽强抵抗。他们利用熟悉的地形,与敌人展开巷战,将敌人引入预先布置好的伏击圈,成功击退敌人的一次次冲锋。战斗中,民兵们表现出了极高的战斗意志和牺牲精神,他们用大刀、长矛与敌人展开肉搏战,子弹打光了,就用石头、木棒继续战斗。在激烈的战斗中,4名民兵壮烈牺牲。经过一天一夜的激战,南岩民兵击毙伪团长、连长等40名敌人。

  从1943年到1945年,南岩民兵历经120多次战斗,打死日伪军300多名,缴获大量武器装备。1944年春,山东军区授予熊子功“山东省特级民兵英雄”和“模范民兵指挥员”称号。表彰了他们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表现。《大众日报》等报刊多次报道他们的英雄事迹。

  全国闻名的“红嫂”明德英也出在沂蒙山区。

  明德英(1911年—1995年)女,汉族,临沂市沂南县岸堤镇岸堤村人。2岁时,明德英因病致哑。25岁时,她讨饭到马牧池乡横河村,并嫁给当地村民李开田。婚后,夫妇二人主要靠乞讨生活。抗日战争爆发后,她受共产党八路军坚持抗战、一切为了民众的实际行动感召,主动救助八路军战士。1941年,她掩护八路军小战士躲过日军追捕,并以乳汁救活他,照顾他至康复回队。1943年,她再次掩护、救治八路军看护员庄新民,直至其康复归队。1960年,作家刘知侠根据明德英用乳汁救伤员的故事,创作短篇小说《红嫂》,明德英也被称作“沂蒙红嫂第一人”,并被公认为沂蒙红嫂的生活原型。1992年3月,明德英被山东省妇联、省民政厅和山东省军区政治部命名为“山东红嫂”,并被授予山东省“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1995年4月,明德英病逝,享年84岁,山东省有关部门为她在鲁中烈士陵园修建纪念碑。2009年,明德英被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联合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电视剧《生万物》的要害是不要“革命”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沂蒙山区作为山东重要的抗日根据地,在我党领导下的农村抗日和革命斗争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完全值得大书特书。可是,我们在电视剧《生万物》中却看不到这些。该剧作为一个“年代剧”不去表现火红年代的火红斗争,却浓墨重笔地描写没有阶级对抗的“世外桃源”,这种极力淡化时代特征和宣扬阶级融合的作品,完全属于欺骗愚弄观众特别是对历史知识了解不多年轻人的“精神鸦片”。该剧的要害就是不要“革命”:在作品中不要表现“革命”的内容,以达到彻底告别“革命”的效果和目的。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