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来说,翻译《黑与白》是一次既充满诱惑又颇具挑战的旅程。当我着手将这部小说从中文译成英文时,意识到自己的首要责任是要忠于原著,其次是在忠于原著和英语自然表达之间取得平衡,某些习语表达或历史典故需要经过深思熟虑的调整,既要确保其含义清晰可辨,又不能丢失原文的精髓;既要忠实于作者的创作初衷,又要让文本能够为英语读者所理解。把忠于原著作为最高原则是由于我对原著的推崇。这部杰出作品以其深刻的主题、错综复杂的叙事和丰富的历史内涵深深地打动着我,我从读第一遍时手不释卷,投入翻译后更是一个反复精读的过程。
不同于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将底层社会仅仅作为人道主义关照的对象,也不同于中国许多作家将底层苦难虚无化和审美化的倾向,刘继明在《黑与白》中挖掘出种种社会悲剧发生的阶级根源和规律,从而使他笔下的人物具有了深刻的典型意义。他用明显的马克思主义视角来探讨中国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再到资本主义的历史,探讨社会制度如何改变个人命运。通过王晟、顾筝和杜威等人物的故事,刘继明揭示了个人选择如何与更大的历史力量交织在一起,就像托尔斯泰通过皮埃尔·别祖霍夫、安德烈·博尔孔斯基和娜塔莎·罗斯托娃等人的生活所做的那样,通过一个个有关友情,亲情,爱情,阴谋,悬疑,复仇和战争,用现实主义的笔触对王晟,顾筝,宗天一,栗红,杜威,巴东,郎涛,宋晓帆,洪太行,陈沂蒙等年轻一代和老一代骆正,王胜利,老校长,路胜平,宋乾坤,武伯仲甚至宗达和安娜等悲喜跌宕的人生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从真实发生过的文革开始,上山下乡,五七干校,武汉七二零,河殇,**学运,通钢事件,清理三种人,国企改制,工人下岗,逼良为娼等事件,揭示了个人的命运总是和整个社会的命运相联系。
正如托尔斯泰所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经济基础变更引起的整个社会的黑白颠倒,必然导致个人命运的转折。小说叙述了改革后所有正面人物所经历的不同悲剧。由于刘继明栩栩如生的细节刻画,我在阅读和翻译过程中一次次泪水盈眶,如顾筝幼年时母子三人的凄惨生活,曾坐过国民党监狱的地下党员骆正又回到旧地共产党自己的监狱,国际主义战士安娜变成囚徒,解放大江的英雄王胜利和老校长因坚守信仰而郁闷而死,愚忠的战斗功臣路胜平当了洪太行的弃子而自杀的至死不悟的英雄末路;邪恶的江湖骗子武伯仲所预言的“人的时运跟国运一样,我的时代和我儿子的时代总有一天会到来的”,那些坏人果然过上了神仙日子,曾经的“领导阶级”却被无情地抛弃,沦为“**人口”。谁能料到原来在北大荒冒死奋斗的洪太行会变成一个政商黑老大,即使陈沂蒙的理想也只能在洪太行的统治下屈服,注定了一个无望的结局。
不像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那样整页整页地直接发表政论,作为点睛之笔,刘继明巧妙地在《黑与白》卷7第1章第3节里,借助宋乾坤这个内心里早已背叛共产主义的共产党高官临终前回忆武伯仲的肺腑之言,坦露了这个集资本和封建于一体的江湖骗子,也是宋乾坤自己的人生哲学:“我仔细拜读了《资本论》第一卷关于‘原始积累’的论述,发现资本主义在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的可行之路与必由之路,也就是要像小虫子把蚕蛹吃空,最后从茧子里钻出来一样,那么大的蚕蛹是斗不过小虫子的,会眼睁睁被它吃掉。要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犁头,狠狠地在社会主义经济这块肥沃大地上耕翻,耕它个底朝天!箍得紧紧的桶散了,一切限制得死死的都松了,结冰的河解冻了。也许,那时会发生货贿公行,纸醉金迷,人欲横流,娼妓遍地,盗贼出没,甚至走向分裂、割据,但是,春秋战国是最自由的,五代十国是最自由的,一切军阀混战时期都是最自由的,都最能产生自由的人以及自由的文化。在这个意义上,旧中国其实就是最好的中国。旧中国的时候,我父亲穿着绸缎的衣服,一身法兰西名牌,我也有发展的无限可能性。那时闰土是闰土,迅哥儿是迅哥儿,闰土一定要喊迅哥儿是‘老爷’,尽管迅哥儿有平等思想,但那是他个人的风度和空想。人与人永远不可能是平等的,要一个大字不识的闰土与迅哥儿平起平坐,谈何容易?自由社会的人各凭本事挣钱吃饭,没这么多斗争。你当初背叛自己的家族,大义灭亲杀害自己的父亲,参加革命,原以为可以实现那个虚无缥缈的共产主义,并******折腾了几十年,可今天,你看还有几个人相信那一套呢?……” 宋乾坤觉得他言之凿凿,找不到一句反驳的理由。不就是这套理论导致了今天的悲剧吗?
令人欣慰的是,《黑与白》并没有止于揭露叛卖者的恶行和受压迫者的悲惨命运,同时以大量篇幅讲述了田青青,梁天等新一代的成长以及普通民众的觉醒,从而让读者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
总之,《⿊与⽩》描绘了⼀个堪与托尔斯泰所处时代相⽐的时代,跟《战争与和平》⼀样,《⿊与⽩》超越了单纯的⽂学作品,它对当代中国的意义就像托尔斯泰的杰作对19世纪俄罗斯的意义⼀样,揭示了个⼈⽣活与历史⼒量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疑是⼀部划时代的史诗,彰显了中国当代⽂学的重⼤进步。
与莫言、余华、贾平凹等大多数标榜“纯文学”的中国主流作家不同,刘继明关注现实,支持进步社会运动,经常对时政议题发表意见。由于鲜明的写作立场,刘继明通常和已故的魏巍、曹征路等人一起被视为左翼作家——这在中国是一种边缘化的存在,长期被右倾的主流文坛所排斥。《黑与白》也是如此,这部书2023年6月在香港出版,在非精英读者群体中引起了热烈反响,主要发表在网络的评论文章有一百多篇,除少数专业文学评论家之外,大都出自普通读者之手,他们中间有工人、农民、学生、教师、医生等,代表了这个国家的“沉默的大多数”。由于发行限制,这部书的纸质版印数可能有限,但通过电子版和网上连载连播读到或听到的人数难以估量。2024年10月,《黑与白》在大陆出版后不久便遭禁,作者的社交媒体账号也屡屡被封,并失去了在国内公开发表演讲以及出国探亲的自由。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开始了《黑与白》的翻译,以此向这位杰出的中国作家表达敬意。
我要特别感谢刘继明先生给予我的信任、支持和鼓励。在翻译过程中,我经常就一些具体问题同他进行切蹉和交流,他的真知灼见对我克服项目中的种种挑战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希望《黑与白》英文版能够像中文原著一样引起读者的深刻共鸣,使他们在领略刘继明作品中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叙事艺术的同时,感受到信仰的力量,获得一次超越文化疆界的阅读体验。我相信,这部旷世杰作将为国际读者了解中国的现代演变提供前所未有的视⻆,并成为世界⽂学经典和⻆逐诺⻉尔⽂学奖的强有⼒竞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