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个农业大国,由于东南西北地域环境不同,致使各地农村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党在二十大报告中对乡村振兴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民以食为天。农业是人类的原始产业与生活根基,要想全民共富先要农民致富。浙江蕴藏着丰富的红色资源,具有义乌市陈望道先生翻译第一本《共产党宣言》中文全版,嘉兴市南湖“红船”上成立中国共产党,毛主席提倡绍兴枫桥经验等重要党史国史事件,迄今党中央又把浙江列为全国“共同富裕”示范省。我们以科技农业与红色文化为产业的佐成集团,位于元代名画家黄公望所绘《富春山居图》实景地——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为了更好地挖掘浙江红色资源助推城乡经济发展,促进落实党中央在浙江践行“共同富裕”示范省,于是4月12日组团赴河南省临颍县南街村,参观学习该村一直谋划集体经济发展呈现“共产村”的共富经验。
南街村党办主任曹全生同志,热情接待了我们这次“兴村富民”研学活动。他派来两辆游览车,全程陪同我们游览了南街村文化园、鲜拌面生产线、南街酱园、南街村观光园等村貌村企。游览车行驶在宽敞清洁的村内道路上,可见到处都是各种启迪人、教育人、警示人的红色标语、宣言,让人看了内心马上涌起一股热血暖流,南街村的新一代在这种红色气息熏陶下,无疑能够从小树立起正念、正气、正义之心,起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效果。在南街村观光园内,还仿造了相同比例的韶山毛泽东主席故居、西柏坡指挥所、延安窑洞等,让游人见了脑海里就浮现着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等伟人解放民族的坎坷经历,滋生出不忘革命历史的爱党爱国思想。
游览完村貌村企后,我们又回到南街村文化园一个会议厅,聆听曹主任详细介绍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历程。南街村现有1040农户、4200余人口、680多名党员,保留机械化农耕种植土地300多亩,村办企业26家,年总产值达到23亿元。在当初推行农村改革时,南街村也曾经分田到户搞单干,可村民觉得还是原来由村党支书记王宏斌带领搞集体经济时有活力,在多数村民的共同要求下,他辞去了已经在县城有份稳定工作的正式单位,重新返回南街村再当书记,在1986年2月村委会张帖了《关于回收部分闲置责任地的告示》,把农户的土地回归村级所有发展集体经济,当时有95%的村民支持集体群干,只有少数农户还要个体单干。
众人拾柴火熖高,集体生产力量大。被村民们亲切称为“班长”的王宏斌,引领着全体村干部大公无私地投身新农村建设。起初,王班长为了创办村企带头变卖家产筹资,并且为节省资金带着村干部用架子车拉石子、沙子及砖瓦,弄得一身尘土与汗水。就这样先后办开了农机修理厂、面粉厂、食品厂等厂,逐步积累村级集体经济,再投资扩大各种产业,又开办了啤酒厂、包装厂、制药厂等企业,以“滚雪球”的方式使集体经济越来越浓厚。
随着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村内外出现了一些嘲笑异议,认为南街村的干部在村里有钱了自己不用,却总是想着走集体道路让村民共同富裕,正是傻子、二百五,由此村干部在确定工资上也产生了思想分歧。王宏斌坚定地说:“当村干部必须要有公心为村民着想,不可想着自己当村官先发财,既然有人说我们是傻子、二百五,我们村干部就抱着傻子精神,工资只领250元”。为此,王宏斌奉公自律,同村干部们一起至今领工资250元,他还把多年来上级奖予的功臣奖、劳模奖及各种会议礼金等300万元上交给村集体。在这样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的好班长带领下,全体村干部人人多讲奉献少讲索取, 潜心谋划集体经济发展,终于迄今实现了社会就业本村化、家庭住房分配化、生活物资供给化、学子读书公费化、医疗养老保障化、青年结婚集体化的“共产村”美好生活,使原来少数个体单干的农户都加入了集体生产。
南街村的财富分配,实行30%红利与70%福利,并采取评星级奖励工作先进与思想进取者,星级越多福利越好。正是这种财富分配和星级奖励的方式,促进了南街村物质经济的有序稳步发展,促使南街村人更加显得精神文明,呈现出村民走集体化道路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在该村几乎没有村民之间、夫妻之间矛盾纠纷,几乎没有刑事犯罪劳教人员,人人安居乐业。
我们在南街村研学活动结束返程时,顺路转入搞个体单干的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该村是我国进行农村改革的发源村,他们通过四十多年来的改革,有没有像南街村那样村民共同富裕呢?
我们走入小岗村,看见柏油浇筑的村道极为平整悠长,两旁都是几乎格式相同的一层楼白墙新民房,看似街道边准备做营业的用房,可惜大多数空置着没有做生意,已经开设饭店、商店等营业的也没有几家。村里的主要建筑工程,就是“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大包干纪念馆”和“小岗游客中心”等屈指可数的几个地方。这些工程可想而知是由国家投资,跟南街村自力更生的繁荣富裕无法对比。
我们行走在村道上,意外地先后遇见了当年18位村民按手印分田搞单干中的严俊昌和严金昌两位老人。通过对这两位堂兄弟的深入询问,让我们对小岗村搞单干有了新的了解认识,也剖析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农村改革偏错实情。
根据两位当事人的讲述,我们综合分析搞清:小岗村自古以来靠天吃饭,雨天时常淮河洪水淹地损毁庄稼,晴天又缺乏水源难种庄稼,风调雨顺的年份很少。这种不良的自然环境,导致村民无法很好地从事农业生产,保障不了吃饭,故而解放前后很多村民都外出讨饭过日子,并不是外界有些人认为小岗村人天生的“懒汉”,总想依靠政府救济。1958年我国普遍建立人民公社,进入农村集体化生产后,小岗村的洪灾与旱灾问题,依然得不到当地政府的有效解决,村民还是难种庄稼吃不饱饭。1978年当时年仅三、四十岁的严俊昌、严金昌等18人,羞于外出讨饭,总想靠自己双手劳动吃饱饭,于是冒险违背农村集体化政策而分田自种自吃,结果18人使小岗村成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发源村。
经历40多年来的农村改革,我国大多数农村个体单干越来越失去生机,而那些坚持农村集体群干的越来越显示优越性。小岗村作为全国大包干的典型村,长期以来依靠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给予大量扶农资金,却至今没有实现村民共同富裕。甚至安徽省财政厅下派担任小岗村党支部书记的沈浩同志,为了小岗村民共同富裕,也曾带领村民代表赴南街村参观学习共富经验,最终为村民共富与土地流转纠结忧心而突发心脏病去世。
对于今后的乡村振兴,我们究竟该选择集体群干还是个体单干?农村的土地究竟要流转给谁?现年84岁的严俊昌老人,实事求是地向我们道出了内心话:农村不能搞一刀切,要因地制宜搞发展,把土地用活。农民不能失去土地,失去土地就是失去了命根子。政府低价征用土地而高价卖出,或者土地流转资本下乡,这并不能让我们农民真正共同富裕。南街村一直搞集体生产,我们当年搞个体生产,都是因地制宜求发展。现在的农村改革搞偏了,不是在为老百姓服务,而在为权贵者服务。由于这种原因,现在很多农户不愿意土地流转,于是目前小岗村的发展处于僵局之中了,亟待破局。
根据南街村与小岗村的不同发展之路,反映了乡村振兴要注重“自身造血”,而不是“体外输血”。这应该把握四个关键:一、需要一套有奉献思想的村委好班子;二、不能随意征用和流转农民的土地;三、要因地制宜搞特色农业用活土地;四、集体群干与个体单干视情选择,不能一刀切。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很多衰弱的农村及农业重新焕发生机。
(作者系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会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修订稿,作者授权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