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清明节,怀念毛主席!

毛主席在粤赣省的干部的陪同之下,登上会昌城西北的高峰会昌山(又名岚山岭)。望着逶迤的山峦,毛主席诗兴大发,写下了《清平乐·会昌》一词。在诗词中,毛主席的忧郁一扫而空,表达了对革命前途强烈的信心和希望。说到委屈,谁能比毛主席的委屈更多?说到信念,谁能比毛主席的信念更强烈?毛主席在委屈时不牢骚,在逆境时不放弃的精神难道我们不应该好好学习吗?

清明节,怀念毛主席!

清明节是扫墓祭祖,慎终追远的日子,“祭”重在内容而不是形式,当然,必要的仪式感是必不可少的,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祭”将阴阳相隔的人的精神世界连通到了一起。在清明节这样的日子里,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除了怀念自己的先祖,还会忍不住怀念共和国的缔造者——毛主席,没有我们的先祖,就没有我们,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我们的今天,吃水不忘挖井人,毛主席对人民有恩、有情,人民又怎么可能不深深的怀念他?

怀念是感情长期累积后的迸发,中国人对毛主席的感情是不言而喻的,尽管有一小撮人出于认知或者立场对毛主席说三道四,不过,那永远成不了主流,正如杜甫所言“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无论历史如何发展,毛主席在中国历史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地位都已经无可撼动,人民不死,毛泽东永恒!

作为超越时代的巨人,毛泽东注定孤独,证明毛泽东正确是时间和历史,无论某些人如何蛙鼓蝉鸣,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功就是对毛主席最大的肯定。或许,对于某些人来说,要理解毛泽东太难了,既然理解不了,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自己的立场出发去理解,那怎么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呢?当然,别说某些人,很多时候,我们其实一样并不完全理解,但是,对于我们来说,理解不理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热爱就行了,在热爱中慢慢理解,在理解中愈加热爱。

说毛主席“难以理解”其实并不难理解,话说,当年毛主席决定放弃攻打长沙,转而去井冈山“交绿林朋友”的时候,有多少人真正理解过?当年毛主席决定抛弃个人和党派恩怨,与国民党统一战线联合抗日的时候,有多少人真正理解过?当年毛主席决定出兵朝鲜,与世界第一强国美国决战朝鲜的时候,有多少人真正理解过?由此可见,理解不理解都没关系,反正怎么照着做就对了。说句实在话,像“四渡赤水”这种天才般的设想,等你“理解”了再去执行,那黄花菜都凉了。因此,还是那句话,理解不理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热爱”,重要的是“跟着走”。

毛主席“难以理解”是因为他有着超越了时代的眼光和思维,但是,如果换个角度,毛主席却又不难理解。我们只要明白一点,那就是无论毛主席做什么决定都是从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实际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的就行了。不理解为什么上井冈山?没关系,历史证明上井冈山保存了革命的实力;不理解为什么联蒋抗日?没关系,历史证明联蒋抗日有利于团结和争取一切抗日力量;不理解为什么抗美援朝?没关系,抗美援朝的胜利为中国赢得了世界的认可和尊重。

当然,没有人希望被误解,我们更不希望毛主席被误解,因此,我们才需要站出来让更多的人理解毛主席,起码,让更多的人热爱毛主席。或许,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受到委屈,但,只要我们有颗乐观豁达的心,只要我们坚定对毛主席对共和国的信念,那点委屈又算得了什么呢?

毛主席写于1934年的诗词名篇《清平乐·会昌》广为流传: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如此脍炙人口的诗篇给人强烈的积极向上的遐想,可是,有多少人知道毛主席创作这首词的背景呢?

1933年9月,长征即将开始,战事非常危急,蒋介石调集百万大军,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达到高峰。由于博古、李德执行王明的“左”倾军事路线,红军和根据地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1934年4月下旬,毛主席带了王首道、周月麟和朱开铨3个巡视员,离开瑞金到会昌视察并指导工作。赣南军区司令员龚楚去看他,两人促膝长谈。毛主席喟然长叹,满腹委屈,眼看着反“围剿”连连失利,自己却只能靠边站,那种痛苦又多少人能体会?

随后,毛主席在粤赣省的干部的陪同之下,登上会昌城西北的高峰会昌山(又名岚山岭)。望着逶迤的山峦,毛主席诗兴大发,写下了《清平乐·会昌》一词。在诗词中,毛主席的忧郁一扫而空,表达了对革命前途强烈的信心和希望。说到委屈,谁能比毛主席的委屈更多?说到信念,谁能比毛主席的信念更强烈?毛主席在委屈时不牢骚,在逆境时不放弃的精神难道我们不应该好好学习吗?

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写关于毛主席的文章了,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过,在清明节这样特殊的日子里,还是忍不住了。我们的思念太多,可我们表达出来的却又太少,纳兰性德曾说“情到浓时情转薄”,其实,不是情真的薄了,而是情太深,深到不敢触碰,比方说,《走进毛泽东》的纪录片我曾看过无数遍,多到几乎闭着眼睛就能还原出纪录片的每一个细节,可是,现在我却很少看了,不是不想看,而是我知道,每看一遍,代价都是无可排遣的伤感和无可抑制的泪水。

【林爱玥,察网专栏作家。本文原载微信公众号“林爱玥”。】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