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监守自盗》:开放金融,我们准备好了吗?

  (一)“狼来了”

  截止2020年4月1日,我国金融开放政策陆续落地,具体包括以下十一项内容:

  对于这些大力度的开放措施,可以说是有人欢喜有人担忧。国外金融资本对此反响热烈:在取消了证券公司外资股比限制之后,外资券商积极申请,已有摩根大通、野村东方、高盛高华、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设立或变更股东获核准通过。然而担忧的人高呼“狼来了”,认为以目前中国金融市场成熟度来看,很难抵御“武装到牙齿”的国外金融资本入侵,会威胁到中国本土金融安全。

  而恰恰在这一个月中,我国银行业连续爆出两起“严重事故”。其一是中国银行原油宝事件,这起事件中中行明显内部风控出了问题,没有意识到国际期货交易规则已经改变,最终造成了期货油价-37美元的闹剧。那天晚上我们还都在好奇,怎么油价就突然跌穿地心了?肯定是又有哪家冤大头被割了韭菜。结果没想到是咱自己家的银行不争气。就这中行事后还发布了一篇杀气腾腾的公告,要让用户连带赔偿损失,否则会“上征信”。用户用不用上征信不知道,反正银行的信誉算是败光了。

  其二是中信银行泄露客户流水事件。中信银行的声明其实是揭露了银行业的一个“潜规则”:无底线满足大客户需求,无条件牺牲小客户隐私。要到员工流水的那家公司,直接以此威胁离职员工,一方面可以看出其法律意识淡薄,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他们为所欲为早就习以为常了:不觉得这是个事。

  这两个事件可以说是标准的“一个是蠢,一个是坏”:中行对于国际期货交易规则变动不熟悉,产品风控出现大漏洞,结果导致理财产品严重亏损,让人民对银行的业务能力产生严重担忧;中信银行则是直接罔顾客户隐私和银行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让人民对银行的职业道德产生严重担忧。而这两种的担忧,在逐步开放金融市场的大前提下,更让人对“狼来了”的前景感到迷茫与恐惧。

  今天我们通过一部优秀的美国纪录片《监守自盗》,来了解国外金融市场的种种问题,希望能给我们的金融监管一些参考。

  (二)被卖掉的冰岛

  《监守自盗》前五分钟引子部分就有高密度的信息量,它讲述了冰岛曾经引以为傲的金融业是怎样垮掉的。2008年,冰岛总理宣布“国家正在破产的边缘”,而把整个国家拖累破产的正是冰岛银行业。而银行业把曾经世界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到政府破产,只需要分三步走。

  第一步:金融私有化与引进外资。

  值得一提的是,这三大银行在2008年同时暴雷,直接把冰岛整个国家拖入破产的深渊。

  第二步:银行无节制的放贷。银行不考虑贷款公司的风险或贷款人的信誉,任性似的放出贷款,因为银行家们坚信放出信贷可以刺激经济——但这只是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根源在于贷款利息是银行收入的重要来源,国有银行可能不考虑这些,但是私有化且引进外资之后,金融资本家们的收入就必须得到保障。而储户们的资金,就在一个小精英圈子中挥洒而开。

  第三步:贷方无节制的挥霍。银行不加风控地为精英们放贷,精英们也不加风控的收购各种产业——而更重要的是,是要满足精英们穷奢极欲的私生活。冰岛的银行泡沫,催生了太多了这样的寄生虫:

  当然,毕竟资本家劳心劳力,所以购买喷气飞机、豪华游艇、曼哈顿公寓也都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同时,公司破产后,这些都变成了精英们的合法所得,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毕竟人家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嘛。而储户们的真金白银,因为“投资失败”而灰飞烟灭,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毕竟商业行为都是有风险的嘛。

  第四步:监察的缺失。银行放贷本应有风控,国内企业拿银行贷款去收购国外产业,更应当有风控,这是对本国居民财产负责的基本要求(王健林点赞)。但是这两重风控全部缺失了。一方面是金融界的沆瀣一气,为放贷和收购行为开绿灯,审查评级什么的,走走流程罢了:

  另一方面,银行有着充沛的资金雇佣律师团队应付政府的监管,一旦要走漫长而复杂的法律程序,那么黄花菜都凉了。

  更重要的是,资本主义社会有钱就是爷,银行用高薪挖走政府的金融监管人才,谁查的我最积极,我就把谁挖走。

  银行挖到了人才,公务员获得了高薪,储户丢光了财产,冰岛迎来了破产,他们都有光明的未来。

  关于冰岛的内容仅仅是《监守自盗》的前五分钟,这五分钟的信息量足可以见到导演的叙事功底,堪称纪录片的最高境界。纪录片的主要内容是讲述2008年影响全球的金融海啸是如何爆发的,冰岛的内容虽然是开胃菜,但是对于我们金融界如何引入外资,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要加强监管,不能让国外金融巨鳄反客为主,不能让国内买办和国外资本沆瀣一气等等。下面我们来看纪录片正片内容带给我们的反思。

  (三)系统性人祸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是一场标准的人祸。

  首先,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英美等国“新自由主义政变”(大卫·哈维语)以来,削减人民福利、国有资产私有化、放宽金融管制、减少富人税是三十多年来的大趋势。那么把凯恩斯主义对于资本主义的保险杠都抹净之后,资本主义如何来对抗自身的系统性风险呢?答案是两个字:金融。

  大卫·哈维指出,新自由主义有诸多“原罪”与荒谬之处,但是为何能苟延残喘至今呢,因为其自身拥有一套能够修复经济危机的独特方法,即资本主义的“时间—空间”修复策略。无论是马克思主义还是西方经济学,至少这一点是可以达成共识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会造成生产过剩,生产过剩会引发经济危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当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机制,可以利用时空修复策略不断消化和吸收过度积累的资本。所谓资本主义的“时空修复”,是指新自由主义通过时间延迟和地理扩张缓解危机的特殊方法。其核心在于,如何处理过剩的生产力以避免危机。

  我们分开来谈这两种修复策略。“时间修复”的核心在于金融。从某种程度上讲,复杂的金融产业是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基石。甚至可以这样说:里根政府、撒切尔政府有这样的信心推动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就源自于金融市场飞跃式的发展与创新。金融为资本上演了一出“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好戏,为生产与消费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可以把未来的钱拿到现在花,提高当下的消费水平;也可以把现在的生产力消弭于无形,放到未来再去消耗。(关于空间修复策略本文就不作讲解了,有想继续了解的朋友可详见今天推送的第二条内容)

  那么在经济危机之前,华尔街精英和金融巨鳄们,是如何设计出“完美”的时间修复策略呢?首先为了刺激消费,银行和房贷集团把利率和贷款门槛放到一个极低的水平,没有什么经济实力的人可以通过贷款买到一套心仪的住所。泡沫最严重的时候,全国购买新房的资金中99.3%都是通过贷款,也就是基本所有的房屋都是通过借钱买来的。

  其次,放贷的银行把贷款打包卖给投资银行。大投行再把各种贷款设计成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债权担保凭证(简称CDO)——并向全世界的投资者销售。这样,老百姓无法承担房贷的风险,就这样通过乾坤大挪移转移到另一批老百姓手中,而金融机构从中享受着巨额的贷款利息与手续费,却不承担任何潜在的风险。

  再次,为了继续给风险“甩锅”与拉更多的韭菜下场,金融资本们还设计了双保险:第一,评级机构为各种CDO打上“AAA”的评级——纵使他们是次级贷款的衍生品,但是依然获得了跟国家主权基金一样的高评级。第二,投资银行们为CDO投了保险,一旦产生债务违约又是一笔收益(而为CDO承担最多保险的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AIG,就是2008年金融海啸的主角,不得不用纳税人的钱完成破产重组)

  最风骚的还不止这些,AIG甚至也把这些保单做成了金融衍生品,即信用违约交换,去跟投资者对赌。如果他们赔了钱赔的不是保险公司的钱,是另一帮老百姓(投资者)的真金白银。

  也就是说这些金融巨头一个个都是不粘锅,所有亏钱的风险全部转嫁到一个又一个老百姓手中,机构仅仅靠利息、手续费和抽成就赚得盆满钵满,不由得让人感慨一句:总输他覆雨翻云手。

  于是整个楼市和金融市场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首先,老百姓们拼命买房。一来因为几乎不用首付,全部贷款就能住进房子;二来大家都能不用首付就住房子,房价飞速往上涨,于是产生了恐慌性购房。其次,银行可放贷公司(房地美、房利美)不加考量的放出贷款,而且他们更加愿意放出次级贷款——贷款人信用较低的贷款——因为利率更高。再然后,投行收购这些债权,发布衍生品CDO,把它包装成低风险投资品出售给消费者——CDO越多,投行赚的手续费就越多,同时不用承担债务违约的风险。最后,为违约风险的保险公司,与用户对赌,成功把风险再次转入市场,自己稳赚不亏,还净入抽成……而这个多米诺骨牌,从美联储提升利率,大批购房者无力偿还贷款开始倒塌。

  但是,古人都知道,竭泽而渔,而明年无鱼;焚林捕兽,而明年无兽。金融行业,之前的名字叫做信用行业,我们老版的金融学课本还是叫《货币银行信用学》。“信用行业”顾名思义,你是要有信用的,你钱存到我这里,我银行可以担保你随时取得出的。股灾、金融危机往往都是信心的危机。在2008年的金融海啸中,金融机构败光了信用,普通投资者们被榨取地一干二净。没有了千千万万老百姓的钱,信用机构也变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一场系统性的金融危机也就爆发了。

  (四)精英阶层的狂欢

  08年的金融海啸,既是一场系统性的危机,又是一场精英阶层的狂欢。就像苏联精英们通过分家赚的盆满钵满一样,美国精英既在泡沫中捞了一大笔,也不忘在危机中捞一大笔。

  大卫·哈维就指出,“新自由主义政变”本质上是上层精英对普通人民财富的一次掠夺。通过低价售卖国有资产、出售核心资源给国际资本、滥发货币通货膨胀、金融衍生品的变相收割等等手段,精英阶层利用与大众的认知差与信息差为所欲为。具体在美国这三十年的新自由主义实践中,形成了“政-商-学”的完整利益产业链。

  譬如美联储的掌门人格林斯潘,一直拒绝对投行的衍生品进行合理的监管与风控(虽然这是宪章规定的美联储的职能之一)。而格林斯潘也在各种投行的兼职、顾问、演讲中赚的盆满钵满。

  值得一提的是,这位Keating因为金融诈骗被判处重刑,而格林斯潘依然担任了近三十年美联储主席。并且成为了新自由主义的一面旗帜与图腾,一时间中国国内吹捧格氏的金融界、文化界人士也不在少数。我们现在也能明白,他们吹捧的目的是什么。

  2008年的金融海啸,美国家庭损失的财富总和达到110000亿美元,相当于德国、日本和英国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总和。随即,布什总统动用7000亿美元作为金融救助计划基金来拯救这些“大而不能倒”(too big to fail)的金融公司,公众对此感到愤怒,因为在正常年份,华尔街赚的盆满钵满,然而遇到了危机——危机的源头还是华尔街出于贪婪滥发金融衍生品导致——却要用财政收入、也就是纳税人的钱给他们擦屁股。

  然而让公众出离愤怒的,是之后爆出的奖金事件:美国保险业巨头美国国际集团(A.I.G),因为被公司旗下高风险金融衍生品拖垮,获得了1730亿美元的金融援助基金,然而,公司却将1.65亿美元作为奖金发放了出去,其中73名高管获得了超过100万美元的奖金,其中大多数人都是要为其把公司、国家拖入深渊的高风险金融衍生品负责的。

  在公众的怒火下,这些华尔街高管们甚至感觉非常委屈,美国政府拥有A.I.G 80%的股份(相当于是个国有公司),当财政部部长要求CEO取消奖金发放时,CEO拒绝了,表示“需要奖金留住高水平的员工,以便让他们来摆脱这些不良资产”。一位华尔街交易员在接受《名利场》采访时表示无法理解公众对他们的愤怒之情,因为他们也是金融海啸的受害者(比如他们的奖金跟去年和前年相比减少了一半),一位投资公司的CEO这样来形容金融海啸“就像农业会遇到气候好的年份和灾荒年份”一样,经济危机不过是自然规律就像会天气也会刮风下雨。这种不是坏就是傻的说法完全规避了人为的贪婪和高风险所导致的金融崩盘,他还能够或恬不知耻或堂而皇之自己都信了说出来——可见,精英们已经被“特权”惯坏了。

  2008年,金融海啸吞噬一切的年份,华尔街的金融巨头总共发放了160亿美元的奖金。“奖金门”事件也成为了占领华尔街的导火索之一——既然精英阶层是这样给我们诠释法律和规则的,那我们底层人民就用丛林法则的力量展示给他们看看。

  在泡沫期间,精英们为所欲为,金融高管们用公司的钱报销他们吸毒与招妓的费用,而且从未受到相应的监管与惩罚。

  美国驰名世界的商学院与经济学教授们,也永远不会对现存的高风险泡沫提出警告,因为他们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大学教授的主要收入永远不是教书或科研,而是各种形形色色的“兼职”。

  有没有良心尚存、勇于反思的精英?当然存在。但是借用饭圈用语,他们已经被主流精英届“驱除粉籍”了。譬如这位斯坦福大学法学院第一位女性毕业生波恩女士,在白宫任职期间提出要对疯狂的金融衍生品进行监管,但是遭到了包括格林斯潘和众多议员在内的一致反对,最终波恩女士被迫离职。

  值得一提的是,反对波恩女士最激烈的参议员,卸任后情理之中的担任了金融巨头的高管。

  有的金融公司高管在反对与用户对赌的黑幕无效后,愤而辞职,连自己的分红也不要了。

  然而在这样一个系统性危机与整个精英阶层的狂欢中,这样的人太少了。正如唯物史观所解释的:只有背叛阶级的个人,没有背叛阶级的阶级。在我国不断开放金融、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如何设定严格的监管体系,如何避免系统性风险,如何遏制住精英阶层膨胀的欲望,如何让金融真正成为繁荣经济、造福人民的工具,是我们未来的一大考验。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10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