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拍脑袋式“创新”就是搞形式主义

  据报道,该校师生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验,让孩子们用不同的语言对待两个萝卜,对其中一个加以赞美,而对另一个则用力骂。实验结束,学校给出的答案是“被骂的萝卜比被赞美的萝卜坏得更快一些”。而如果得出的结果相反,则表示被赞美的萝卜“过于骄傲,不思进取”,因此比被骂的萝卜坏得更快。(4月12日 人民网)

  校方提到教育本真,那就该意识到,教育的本真是求真。学校教育当然要推陈出新,但创新教育活动也需要尊重教育规律,要进行科学论证,不能拍脑袋随意而为。每一个孩子通过萝卜的对比实验,有了自己的思考和对生命的理解,理解没有正确与否,从过程中体验,体验中感悟,这就是教育的本真。

  近年来,各类学校的创新教育活动不少,包括创新课程、创新实验、创新作业等。与此同时,有不少创新教育活动引发争议和质疑。对此,有些学校、老师感到颇为无奈,觉得不创新不是创新也不是。但这未必就是创新的问题,当下社会并不反对创新,反对的是有的创新不尊重教育规律,没有科学依据,甚至是“胡来”。

  拿“萝卜实验”来说,稍有科学常识的人,都会知道萝卜变质、腐烂,并不受外部语言环境影响。而得出“被赞美萝卜变坏慢是因为得到鼓励”,或“被赞美萝卜变得更坏,是因为骄傲”的实验结果,分明是牵强附会,是把主观意图强加给外物。这样的实验不仅没有科学精神,还可能会误导孩子,让孩子以为通过语言可以控制植物。

  像这样的教育创新备受质疑,究其问题关键,还在于学校对创新缺乏充分论证。一项教育创新活动,至少要想清楚四方面问题,创新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哪些资源,采取什么方式、怎么具体实施创新以及对创新效果如何评价。但无论是此次的“萝卜实验”,还是有学校老师布置学生回家孵鸡蛋,都反映了这方面的缺失。

  说到底,教育创新若不想变成胡闹,就得先对创新进行论证,充分考虑到创新的科学性、可行性以及教育意义,不能就由学校领导或某个老师拍脑袋“创新”。拍脑袋“创新”很容易以创新为名搞形式主义,既折腾学生又折腾家长。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